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发展。如备荒仓储建设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仓和民间募集的义仓和社仓;救灾手段除蠲免赋税、开仓放赈之外,乡绅“粥厂”也被赋予辅助性作用。在救助社会困难群体方面,明朝政府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清政府还专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民。在养老政策方面,明代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清代对致仕官员实行“半俸”制度,即退职官员仍可领取原有俸禄的一半,以备养老之用。官府对于善堂和义庄等民间救助组织,也大加提倡。

——据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整理

材料二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实现了社会保障内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质量从低水平到高层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社会保障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开创社会保险事业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意义。
2022-01-0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防洪记载较多,除黄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现了堤防。将堤防按险要程度分为两类六等,冬春时备料修缮,调丁夫常达10万以上。宋代对黄河水文特征已有较多认识,将季节性涨水分为10期,根据经验可以预估汛水的到来。王安石提出新开浚手段,曾对黄、汴等河试行机械疏浚。有“铁龙爪扬泥车法”及“波川耙”等。北宋防洪议论很多,主张两河不能并行,迁城邑以避之,东西迁徙不要以人力干涉等,只能“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致大段漫流”等。北宋河防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曾编河防书292卷,已失传。

——摘编自毛振培、谭徐明《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一直把防洪当作安民兴邦的大事。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防汛组织机构,编制了各大江河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必要的补充修订规划。加固新建堤防海塘27余万千米,大中小型水库8.5万余座,大中型水闸3500多座,重点整治了河道,开辟行蓄洪区98处,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万平方公里;建立了报汛站860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200多处;运用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预报洪水。制定和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成功地抗御了长江1954年、松花江1957年、黄河1958年、海河1963年、淮河1991年、珠江1994年、长江1998年、松花江1998年等20多次大洪水,累计减少经济损失1.5万亿元以上。

——摘编自程晓陶《新中国防洪体系建设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河防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洪水防治的特点及意义。
2021-09-0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在研究“城市治理现代化”中引用了民国时期的杭州贫民工厂进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工厂是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救助实践之一。它的基本救助模式是通过强制或自愿的方式收容乞丐、无业游民、贫寒子弟等底层民众入厂,在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技能培训。贫民工厂具有明显的教养结合特征,核心目的是解决个体生存最基本的技能问题...重的救助任务加之技术低下、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许多工厂自建立伊始便负担过重,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救助资源流通不畅,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然而在贫民工厂整体萧条的形势下,杭州贫民工厂自建设以来从未间断且特色鲜明,是较为成功的贫民工厂建设案例,在这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贫民工厂得以在浙江省各县推广,并形成特定模式。

——宣朝庆等《如何突破社会救助的效率困境基于民国时期浙江省贫民工厂的探讨》

材料二   在人事任用方面,历任厂长的任用及罢免全部由归属的政府部门全权决定。发展状况需定期向上呈报,这种行政约束保证了贫民工厂内部的严格管理。1914年,贫民工厂筹备参加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一共选送各科成品68件,函送出品协会审查,结果列入甲等者超过半数。


资料来源:浙江省区救济院贫民工厂编《浙江省区救济院贫民工厂一览》

——宣朝庆等《如何突破社会救助的效率困境基于民国时期浙江省贫民工厂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贫民工厂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1——1931年杭州贫民工厂的发展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研究“杭州贫民工厂”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2022-01-2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汉代政府颁布法令免除老人赋役,设立了常平仓作为备荒仓储,且建立了报灾、勘灾和救灾等基本程序。隋朝设立义仓,南宋时期设立社仓,形成了完整的备荒仓储体系。明清时期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设有养济院、孤老院、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民间慈善团体也日渐增多,许多慈噩组织规定对“贫困无依的孝子、节妇”要优先给予救济,对“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少强壮、游手游食以致赤贫者”一律不予救助。

——摘编自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晚清以降,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接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救济的弊弊在于“有养而无教”,并认识“重教”的积极意义。晚清政府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民国政府逐步摒弃传统的慈善观念,代之以先进的国家责任理念,将社会救济视为“集体之生存而当为,不专为人类之悲悯而宜为”的事业。

——摘编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府遣使“问疾四方,赈济百姓”始于西周。到汉代,国家救助已涉及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济废残、赈灾济贫等方面。唐代,政府还增设专门机构按资产多少、丁口强弱划分“贫户”,并分等级予以救助,为防作假,还定期检阅人丁形貌。宋以降,贫困救助开始引入经济手段和民间力量,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纳业补官”(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安排官职)等。此外,从先秦《周礼》中的“荒政十二策”到清代《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士绅富为主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如光绪初年的"丁戌奇荒”,浙商胡光墉在陕西等省筹捐白银近9万两;经元善等成立“上海公济同人会”募捐善款。1902年北京一些富商创立“工艺局”,向城镇贫民教授凿井、铁工、玻璃制造、工业纺织等技以工代赈。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救助从多村向城镇延伸。同时,许多人开始研习西方社会救助思想,赵元益的《备荒说》就是典型,他阐述了救助从传统的“养民”转变为“教民”的必要。

——据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仅在1978198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村贫困发生率则下降了50%。2003年,中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劳动力超过1.1亿人,全国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14元人民币,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中,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2.1%o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贫困救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贫困救助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开放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
2021-05-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发展。如备荒仓储建设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仓和民间募集的义仓和社仓,救灾手段除躅( juān,除去、免除)争赋税、开仓放赈之外,乡绅“粥厂”也被赋予辅助性作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还专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民。在养老方面,明代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清代对致仕官员实行“半俸”制度,即退职官员仍可领取原有傣禄的一半,以备养老之用。官府对于善堂、义庄等民间慈善事业和救助组织,也大加提倡。

——摘编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 40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实现了社会保障内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质量从低水平到高层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向运华等《公平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社会保障事业回顾和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意义。
2021-10-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唐朝政府通过财务勾检,即财务审查、账目审计与法律法规来对粮仓进行管理监督。仓窖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粗糙米。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大型粮仓均分布于长安、洛阳方向的运量干道上,便于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隋朝大运河修建时,也充分考虑了大型粮仓的位置关系。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材料二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对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库、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得以大规模兴建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粮食仓储制度对当今粮食安全的启示。
2021-06-06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对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服、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年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021-11-0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生思想源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发扬于两汉和唐代,但大多停在原则性的理论阐述上,真正把民生思想具体化的是宋代程颐和程颢兄弟,他们在“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复井田”以实现社会的“均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空前危机,使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又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形成了以谋求民富国强为主题的民生改良思想。

材料二1601年,英国女王伊面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救济贫民的法案,即《济贫法》,该法案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1834年,随着英国社会形势的发展,又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以此为标志,社会救济已成为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它规定国家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公民有要求社会救助的合法权利,社会救助是一项积极的福利措施。

——林祖华《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和资本主义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生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在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的实际运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修正《济贫法》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民生思想的共同作用。
2021-06-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上,特别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过较为积极的政策,如朝廷要求各地设立救济贫病的济民药局,在大疫之年设置病坊收治病人等。进入清代,这一趋势也随着新王朝的朝纲重整而得到扭转。地方官府实施疫病救疗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道光四年)六月,(苏州)时疫盛行。……于是郡中绅士韩、黄、许诸君子合告于藩泉两司及府县,请设医药局,以诊贫民之有疾而无力求药者。时方伯诚公、廉访林公允拨民捐赈余银,长元吴三县各一千两,以给经费,设局于郡城适中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苏郡大荒疫,陈府尊鹏年捐俸复合避瘟丹施送,即“太乙丹”,“姜、许、徐等村庄,疫疠盛行,公亲诣散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疫病愤兴,民受其困。时大宪率属吏致斋告虎,思所以为民请命者备至。余请于上台,延师叔侄祈祷。继而甘霖立霈,诊气旋消,吴民大悦”。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门时疫盛行,藩司“悯编户之疾苦,如痢瘰之乃身,遂下询疫所自始与所为治",见周扬俊之《温热暑疫全书》颇有医效,遂“命急付枣,以公同志”。此外,官府奉国家之命对灾荒的救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疾疫救疗行为。在出现疫灾时,官府对尸体的掩埋、病人的隔离以及卫生的管理等等。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这些活动大体可分为临事性救治和日常性施救两类。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它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示不是国家和政府的施政重点。官府作为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地方政府则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进代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清代江南疫病救疗的主要措施及救治类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021-09-0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