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总理衙门成立之初,署内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其中大臣主要从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派,没有定额;由一名亲王担任总署大臣,共同办理衙门事务。这反映出当时的总理衙门
A.具有临时性机构的性质B.全权处理涉外事务
C.与军机处处于同等级别D.受内阁大学士牵制
2020-05-10更新 | 12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5月在线学习摸底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19世纪80年代,晚清在处理法越问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称:“法人进入越南举动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河南道监察御史刘恩溥从正面援引国际法,并提出联合英美诸国利用国际法维护清廷对越南的宗主权,履行保护越南的职责。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依然推行传统的夷夏之防
B.清政府完全依赖列强维护宗藩体系
C.国际法被近代士大夫普遍接受
D.近代国际法影响中国处理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咸丰帝在出让许多国家权益的同时,对西方使节要求以西方礼节三鞠躬(中国要求跪拜)拜见皇帝、亲递国书死活不答应,并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经过交涉外国公使被允许觐见,清朝廷为了表示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特将公使们觐见本国君主时的三鞠躬改为五鞠躬,皇帝不亲手接受国书(公使们将国书放在黄案上,皇帝以“点头”表示收到)。这表明
A.全体国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情结
B.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
C.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
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年),满剌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52年9月,中国派出由重工业部、外交部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东德)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该博览会以重工业机械展览为主。会后代表团总结道:“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阶级斗争扰乱了经济建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国际活动受国际局势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
C.文成公主进藏
D.昭君出塞
2019-01-27更新 | 590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麋鹿起源于约300万年前的中国,被称为“中华神鹿”。在古人眼中,麋鹿被视为一种很漂亮的动物。远古以来,麋鹿就被华夏祖先视为吉祥兽、图腾。麋鹿文化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和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吸收了长江文化的明快和黄河文化的淳厚,兼并了东方文明的克己和西方文明的开放。中国历代地方志有麋鹿记载的达115部,记载麋鹿的古文献史料就有64部之多。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陆游等都写有有关麋鹿诗词和文章。从商周时期的周文王,到雍正、乾隆等皇室文化,都与麋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麋鹿文化已渗透到诸多领域,如中国的饮食、保健、建筑、医学、艺术、文化等。

——摘自丁玉华《麋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1894年的北京永定河泛溢及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让最后一批麋鹿从中国消失。1956年,4头麋鹿从英国伦敦回到中国北京,1973年,英国又赠送两对麋鹿到中国,结出了麋鹿外交文化的硕果。1985~1987年,英国共赠送79头麋鹿给中国,使麋鹿在故土得到了健康繁衍、科学发展,结出了麋鹿外交和麋鹿文化的累累硕果。

——摘自张民军《中英麋鹿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麋鹿文化得以传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麋鹿交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麋鹿文化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2019-01-1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湖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874年,日本以台湾是“生番为主之地”为借口入侵台湾,对此,《申报》发稿指出:“台湾一岛虽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归入本朝版图,而生番之处所,亦隶在我朝之属下矣。”这表明了当时
A.政府重视台湾海防地位
B.传统思维处理对外交涉
C.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形成
D.政府疏于对台湾管辖
2019-01-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湖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