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称:“凡川、粤盐斤人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变化影响官盐运营B.清政府放宽了官盐民营政策
C.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入侵D.川、粤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新政大事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421日,慈禧太后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䜣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724日,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9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报捐实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12日下谕全国各省编练新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鼓励出国留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24日,慈禧太后诏定以找泽为首的考察政治大臣五人,出国研究各国宪政,提供宪政改革的咨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9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进行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新政改革的原因。
3 . 1903年6月,伍廷芳等人鉴于上海等地无官报的现状,特呈奏折要求推广官报。他们表示“上海一隅,日出报纸不为不多,未经官方检查,又无报律以范围……近又有清议新民等报,讹言失实,不可不防”。据此可知,伍廷芳等人推广官报的实质是
A.与革命派争夺舆论阵地B.维护清廷的话语权
C.加强清政府的思想控制D.为新政做思想宣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就当时社会状况而言,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考试制度,……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影响了西方各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经验。……孙中山先生在所著《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   熙宁(宋神宗年号)四年二月中书上书,提出了王安石系统的改革方案:“古之取士具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呈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一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矣!”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建议,遂下诏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

——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

材料三   甲午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批判的集中点是用八股文取士。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指出,八股无用,改科举莫急于废八股。他要求“应请定制,并罢试帖,严戒考官,勿尚楷法”。……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是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一些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为表达他们对“新政”教育改革的拥护和支持,他们不满足干废止八股,改试策论,而纷纷奏请递减科举考试取士名额。……清朝廷迫于形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如何理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面阐述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原因。他提出怎样的系统改革方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本月十四日(指1907年1月27日)下午5时,有陆军部某大臣自天津乘火车晋京,在东站下车后,有铁路巡警某,见该大臣莅止,而一种媚气自生,身不觉其俯,腿不觉其弯,乃上前一步曰:‘请大人安。’某大臣以其为巡警兵也,似不甚介意,但颔之而已。旁观者无不窃笑该巡警之旧习难改。”摘自《大公报》1907年2月3日。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最能说明
A.新政在礼仪方面的某些变革有效改变了社会风气
B.封建官员提倡新政只是做样子,内心无意推行
C.巡警为公职人员,仍需务必遵守公务礼仪规范要求
D.新政虽促进社会革新,但观念的变革是渐进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统治者已认识到,谁拥有“德”,拥有“民心”,谁就拥有“天命”。儒家不仅以天作为威吓和限制君主的力量,而且还以“礼”限制君主的行为。尽管儒家“天命”“礼教”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皇权的因素,但观念不是法律,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相比于思想观念,谏诤制度、宰相制度、廷议制度等制度层面对皇权的制约最有约束力。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材料二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关于“君上大权”,除了“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还规定:“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

——摘编自王洪涛《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新政中君主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7 . 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的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快速增长,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学生总数为92169人;1909年学堂为52346所,学生为1560270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复议新政折》,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新政人才,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A.想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B.开始正式培养翻译人才
C.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D.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进行了肤浅的、三心二意的宪政改革,这反而是“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材料说明
A.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B.清政府改革不力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革命派主张能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D.戊戌变法如果成功就不会爆发革命
2021-08-10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9年,清政府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各省城及各府斤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为地方自治做好员和思想的准备。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定,使地方自治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算,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兴起。

——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整个民国时期,省政府和中央政府通过自治领地置地方官僚于控制之下,断断续续地企图改进地方行政。可是地方仍顽固地坚持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村形式。与之相对比,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地方军事化结构…它的各级精英被新的组织技术和一整套新的共同政治倾向凝聚在一起。

一一摘编自孔飞力《传统国家是如何崩溃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地方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