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与选官用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张伯苓,不仅是教育家,也是体育家。在他创办的学校里,体育真正摆在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幼年体质孱弱,在进入北洋水师学堂后,就格外重视这所军事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了自己的体质,使他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各门知识的学习中。近代中国是落后的,这种落后也体现在体育上,张伯苓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同时张伯苓还认为“研究问题,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标志首先体现在身体逐渐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上,只有在身体上自立才能进一步实现行动自立、经济自立和精神自立,而身体上的自立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的。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张伯苓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的思想。

——摘编自王彦力《张伯苓;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张伯苓力倡体育教育思想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三大核心理念:主足国粹,兼融西学;互相尊重,自由平等;俯仰皆乐,不失趣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九个子女无一例外地成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

长女梁思顺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深。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业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和妻子林徽因参与了新中国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界的奠基人。1948年,梁思成和梁思永两兄弟共同登上中国研究院院士榜单。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子梁思忠任炮兵校官。四子梁思达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编写工作。三女梁思懿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常年奔走于爱国救国活动。四女梁思宁在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队伍,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氏子女们不仅才学高超,而且人格高尚,都饱含拳拳报国之心,这与梁启超先生卓越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杰《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意义以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语大字典》中认为“学”的构意有两种:“古文字或从臼持爻以教膝下之子,或从子学爻于大人膝前。”“爻”可以理解为与“数”有关的算筹。“冖”是房屋的样子;“臼”是在“爻”的两边,是人两只手的样子;“攵”是人手持鞭子的象形,理解为击打、敲击;“子”是幼儿的象形。“教”字的形由三部分构成:子、攵和爻,上面已经解释了这三个部件的含义:“教”在《说丈解字·教部》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支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

——庄轩《浅谈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教育特点》

材料三   希腊人有两个词表示教育,一是Agoge,一是Paideia。Agoge意为指引、约束、管教。Paidia意为儿童运动或游戏。Paideia并不包括强迫儿童做些什么,而更多的是指导儿童的自发活动,其中既包括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和培养,又包括儿童在活动中、在受教育中,身心得到自然而和谐的发展,雅典人所理解的教育就是这样。

——李立国《古代希腊教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学”、“教"两字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教育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中小学教学计划中大多都有“劳动”科目,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7年,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完全充当为国家工农业生产输送劳动力的角色。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难以适应开放化、多元化、综合化的学校和市场,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制度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唐秋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变迁呈现出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供给主体的变化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都属于这一类。

——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时深情地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德国大部分地区取缔了修道院,导致修道院图书馆消失,德国的宫廷、学校和城市等图书馆兴盛起来。宫廷图书馆部分是由于对知识的人文主义渴求建立的,部分是公爵们自己建立的;补充藏书直接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兴趣。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大学图书馆是作为科研服务机构而设立的,它拥有精心选择的图书种类,并按专业分类排放,后期对所在地区的大众开放。19世纪中期,在人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很多城市产生公共图书馆。

——摘编自程舍《德国图书馆的发展源流》

材料二   《大公报》曾报道浙苏流通图书馆创办民众识字班、天津市隄头村第六图书馆举行妇女识字班、附设高级补习班等消息。河北省第三图书馆附设民众讲演所的时局宣讲受到热烈欢迎。图书馆学教育家王重民在《大公报》撰文称,“我国自从有了国立和公立的图书馆,善本书就渐渐由私家流入公家,在善本书的本身,由危险地带得了安全保障”。近代图书馆常在《大公报》中发布其出版物的征订广告,保留下大量书目记录,据学者统计,近代由图书馆出版的图书记录至少有1701条,涉及262所图书馆。山东省立图书馆成立之初即附设山东金石保存所,使图书馆兼具保藏金石文物与书籍之双重功能收藏古物17000余件。

——摘编自张建媛、邓玲《<大公报>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图书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图书馆的特点。
2022-05-2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公务员治理

材料一   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明代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单独的监察法规,体系严密,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特别严格,一是对皇帝不忠顺,二是贪污。

——摘编自梁山中《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立法及其积极意义》等

材料二   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法律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

——摘编自李海龙《试析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


(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异同。
(2)结合所学,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2022-04-13更新 | 370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代教育与时代变迁】

材料-  20世纪初,近代学堂大规模兴起。1902年到1911年,近代学堂由700余所发展至52500所,在校学生最高时达到163万多人。新型的大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纷纷出现,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清政府以积极姿态推动官费和自费留学,采用学业考试和授官考试的办法对回国留学生实行出身或官职奖励,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人,1904年达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但是这些新式学堂的毕业生,经过考试进入到仕途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使学生及新知识群体破坏性功能超长发挥,而建设性功能受到抑制。

——摘编自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相当多的人士关注教育问题,坚持教育救国。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树立优良学风。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为发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执著探索。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沈泽民苏维埃大学、列宁小学、劳动小学等,后来在陕甘宁边区,又创办和续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高等学校。

一摘编自关威《中国近代教育历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社会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教育实践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陆游学”是17-19世纪初英国盛行的一种生活和文化交流现象。光荣革命后,军事经验不再是新型政府公职人员的主要评判标准,崇尚经验主义哲学的英国人对实地考察情有独钟,青年精英们进入公学、大学后完成1~3年的游学,才算完成成长必修课。游学主要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和意大利名城。贵族子弟们要去学习各国礼仪,研习舞蹈、箭术和骑术;要精通各国上流社会重视的法语,以备将来在政坛和外交界使用;还要考察各国社会民情和政治、法律制度,提高对不同民族文化的鉴赏力。

——摘编自阎照祥《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探要》

材料二   1912年初,在教育总长蔡元培支持下,“留法俭学会”成立,提出“欲造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留法学生蔡和森“猛看猛译”,获得了大量关于欧洲和俄国革命的消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20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支部之一。后不断扩大的旅欧党团组织,创立共产主义研究会,开展华工工作,成立出版委员会,邓小平负责编辑刻印的党团机关刊物《赤光》,成为旅欧华人中极受欢迎的刊物。

——摘编自易化《负笈渡海,追求真理-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兴盛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带来的影响。结合材料谈谈对游学的认识。
10 .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年间,学校分为国子学和府(州)、县学两种。国子学是中央官学,另设太学、武学、宗学等。国子学的学生分官生和民生,统称监生。监生大多数是官僚地主的子弟,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土司子弟(即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和来自日本、暹罗、琉球等地的外国留学生。监生从学校结业后可以直接做官或通过科举做官。洪武时期,有很多监生经过短期的学习,即调往各地“历事”,有的被超握为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费……地方官学除府(州)、县学外,还设有市镇乡村民间社学,后又在各地设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使地方官学教育渐具规模。地方官学所学课程与国子监类似。主修四书五经和(大明律)(御制大语)等。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教育体制。
2021-12-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