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3 道试题
23-24高二上·湖南·开学考试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   从专制制度下君权的绝对性出发,也必然要求一种“君为臣纲”的君臣关系,必然要求官僚组织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从属性和灵活性,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为了获得统治的效益,它一方面离不开一种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但又拒斥和恐惧这种力量所必然伴生的组织性、自主性或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
2023-09-07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天壹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创新的主要史实。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权力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耕读,即半耕半读。汉到唐时期,我国山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佛道两家的影响,不少士人不同程度地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出世观,这样便把古已有之的“退处则为乡党自好”、“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赋予了一种新的超脱精神,走上了所谓隐逸或隐遁的道路,读书山林渐成风尚。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还有一些士子把耕读结合作为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理想的一种途径,如元代郑玉曾写过《耕读堂记》,很有代表性。“夫古之时,一夫受田百亩,无不耕之士,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无不学之人……皆尽耕田之力,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明代教育家吴与弼认为道德修养不勤奋不行,而勤奋的品格,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否则,难以达到先哲的境界。半耕半读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耕读结合的现象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

——摘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迎来了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西方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英国、法国、德国等早期义务教育法、工厂法中有关于对人民大众的弟子必须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法律规定;而对资产阶级弟子而言,还包含强健身体、焕发心智等方面的规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儿童的劳动与学校、学习,技术相结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欧文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个性发展的影响,高度评价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谋生的手段、职业的要求、甚至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论述劳动教育的作用。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劳动教育。

——摘编自徐辉《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视耕读结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劳动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4-05-13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军入关后,并没有把汉人排除出政权之外,而是建立了一套权力分享的“满汉复职制度”。康熙帝亲政后,南方有三藩之乱,北方蒙古族噶尔丹企图分离。康熙帝采用战争方式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并取得胜利。康雍乾三朝的统治者,在中央另设理藩院,既与中央政府保持隶属关系,又可按民族地区传统方式处理族内事务,有相对的自治权。在西藏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制”。不改变各族旧有制度,不改变各族内部的社会结构, “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

——摘编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以康乾盛世时期为例》

材料二   雍正皇帝认为, “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大义觉迷录》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何炳棣提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清朝对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给中国留下辽阔的疆域。在清代诸多《文鉴》、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清帝逊位诏书中明载“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清前期的东北、北部,西部边疆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理念,分别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及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的特殊行政体制。到晚清时期,清政府率先在新疆实施建省,确立新疆与内地一致的省府州县行政体制。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清代在维护国家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疆域治理模式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24-02-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统一·交融·复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平一宇内”。为巩固统一局面,消除各地区制度、文化上的差异,在广阔的疆域内实现有效统治,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秦朝疆域内除人口众多的华夏族外,还有许多其他民族。自此,中国形成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居的统一国家。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

——《旧唐书地理志三》

蒲类州之印。出土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是北庭都护府下辖州县的一方铜官印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篌、四弦琵琶等)
(2)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材料说明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19378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二)……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三)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内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五)……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本党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具体的道路。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注:“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包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十条。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简述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
时间史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中共十八大召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中共十九大召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2022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7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措施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有学者在概括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显著特点时说: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统一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说服力的依据。
2024-01-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晋时,南方户数约占全国户数的40%,南方地广人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摘编自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材料二   据估计,截至南朝初年,南渡人口已达95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大批劳动力的补充,是南方农业得以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南方政权总体上没有放松农业生产。在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农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2023-12-2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外改革之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古及今,为求“通”,中外各国改革因时应势,各具特色。

材料一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板、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依据材料一、商鞅为了推动变法的顺利开展,采取的策略有(     )(双选。选对一个,多选或少选不得分);
A.借助政权支持,因势利导   B.为秦统一奠基,影响深远
C.改革涉及面广,措施全面   D.尊重传统文化,改造利用

材料二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举士,…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置总理衙门函》1864

“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

材料三   19101917年,墨西哥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迪亚斯的反动独裁统治,但远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19347月,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第一、加速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第二、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第三、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卡德纳斯改革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中外改革之路?
2023-12-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10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