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石器时代的文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考古研究,良渚文化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除种稻外,有的地方也种了粟、黍等旱 地作物作为补充。家畜中从北方引来了羊,农具中出现了三角形石犁等农具。上述考证可以说明(     
A.南方成为中华文明核心B.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化
C.农耕文明在交融中发展D.中华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犁耕是良渚文化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许多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犁。同以前的耜耕生产相比,犁耕不仅可以提高工效,更好地改变土壤结构,而且也为条播和中耕除草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积的开发。这反映了当时(     
A.农民阶级劳动工具单一B.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C.农业生产水平有所发展D.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三星堆遗址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其出土器物来看,铜牌饰、铜铃、陶益、牙璧形器等与中原夏文化的典型器物相同;早期的陶蚕与二里头早期的陶蚕,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点B.四川地区与中原往来频繁
C.古蜀先民青铜铸造技术高超D.中原器物因实用而应用广泛
4 . 良渚古城的城墙由王城与外郭城组成,有宫城与宫殿,还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古城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①已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②出现了地域文明
③普遍使用铁制工具④水利工程系统完善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2022-11-0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良渚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墓弗遗存。其中瑶山、反山、福泉山等墓地建立在人工高台上的豪华大墓地,而雀幕桥、马桥、龙南等遗址则是建立在平地上的普通小墓地,两者截然分处,决不相混。由此可知,良渚文明时期(     
A.阶级对抗十分激烈B.社会分化较为明显
C.贵族等级秩序确立D.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考古学家苏秉琦把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分为六大区系(如下图),指出这六个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最后汇聚成为中华文明。这一理论(     

①强调各区域文化对中华文明所作贡献
②说明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③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汇聚的统一体
④是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新石器时代的成果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2-11-04更新 | 475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早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8 . 1981年,考古界在北京周口店西北两百公里的河北东谷坨村发掘出大量石器(下图所示)。这些石器体积较小,器型精致。经古地磁测定法测定,东谷坨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对此推断比较合理的是(     

东谷坨文化石器
A.东谷坨遗址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B.石器功能主要用来猎杀大型野兽
C.能够证明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D.东谷坨文化可能影响北京人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人们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层发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墙遗迹,还在城内外祭坛上以及一些规格较高的墓地里,发现了数量不等的制作精美的玉器,其中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琼、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说明当时的良渚社会(     
A.生产力水平领先全国B.权贵阶层已经出现
C.已具备早期国家形态D.宗教权威高于王权
10 . 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这体现(     
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
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2022-09-17更新 | 1549次组卷 | 3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