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交融,是各族在经济及政治上联系和交流的反映和升华。它表明这一时期各族的交融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为汉民族的形成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战国时,东北方的燕国使辽河、海河流域各族逐步与华夏民族交融。自称“蛮夷”的楚族,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分支。西方的秦国经商鞅变法,进一步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了华夏民族重要的分支。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适应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西汉时期,西北边塞与匈奴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西汉多置属国,自两汉时期先后设置安定、天水、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降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了。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边疆的现实,两汉时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时间事件
贞观九年(635年)唐军击破控制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吐谷浑降服于唐朝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西域高昌国,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贞观十八年至贞观二十二年
644648年)
唐在西域灭焉耆,破龟兹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唐朝声威跨越葱岭,到达波斯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边疆治理的方式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能控制西域的原因并指出其经略西北边疆地区的制度性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中国古代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2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在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遂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陈述改革主张。秦国大臣甘龙等提出反对,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辩论结果,商鞅最终获胜,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开始推行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平斗桶权衡丈尺”。变法后秦的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次变法,变法者均胸怀大志,呕心沥血,但它们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商鞅变法使一向不被中原诸侯所重视的西部“戎狄”,一跃成为常使六国国君慌惧的七雄之首,并为日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而奠定根基,其变法之举常为后世叹服;王安石变法,虽然为时人所期,但步履蹒跚,始终未能挽回积贫积弱的大宋王朝日渐沉沦的国运,致其终为金所灭,其变法之厄果也时为后人叹息。

——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变法的启示。
3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2)任选材料中的两个人物,谈谈其思想的现实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金时代总是为人们所称道,探索历史中的黄金时代,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积累财富,世袭贵族统治瓦解后各种新的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纷纷涌现……春秋战国的吞并战争在公元前三世纪结束时,大黄金时代达到巅峰。
——据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1901——1928年天津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清政府)在“实业救国”的社会议论压力下发布“新政”上谕,颁布了一些促进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如设立专门管理工商业和教育事务的机构,制定各种政策性鼓励兴办工商业的章程。附近农村剩余人口流向城市,成为兴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附近农村成为企业商品的销售市场。大规模收回“利权运动”使外货输入量急剧下降。新政时期华北局势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乱。后来,一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大量牵制了列强力量,各界人士的反帝斗争和抵制洋货运动,都给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陈迪新《天津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概况及原因浅析》
材料三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出身高贵、温文尔雅、衣食无忧、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
——据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黄金时代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表述明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