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这种观点
A.旨在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B.有利于君主专制思想的萌发
C.促使各国建立君主专制统治D.夸大君主作用违背历史潮流
2 . 吕思勉先生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于是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克己复礼”,尊崇“周公”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021-08-11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训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稷下学宫是齐宣王在齐国都城临淄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 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种做法
A.使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兴起B.推动战国时期学术整合趋势的形成
C.使儒学一跃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D.使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改革变法工具
4 .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材料反映了
A.董仲舒“君为臣纲”的思想B.商鞅“缘法而治”的思想
C.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D.荀子“天行有常”的思想
2020-12-2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2020-12-03更新 | 330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B.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D.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2020-11-01更新 | 270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市四校高二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7 . 《礼记》载:“股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商周“天命”“天道”的观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韩非子主张“法治”。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由重神事转向重人事
8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职教中心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7次组卷 | 4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六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