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3 道试题
1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3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宝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论来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是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体现天理和伦理道德的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周既不纲,权利四散,游士学者,各称道其所自得以横行于天下,不容于一国,则去而之他而已。故仲尼见七十二君,墨翟来往大江南北,荀卿所谓‘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这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环境宽松B.士人崇尚游学
C.人才争夺激烈D.社会秩序混乱
2022-11-19更新 | 271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派主张
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强调以民为本B.期望国家统一
C.关注政治秩序D.力主集权政治
2022-11-05更新 | 820次组卷 | 59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能力提升)
6 . 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主张:“古之治道者,以恬……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该思想家所属流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7 .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认为“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注:各种举动),利则止”。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子贵贱之差也'‘利之所在,民归之'”。这反映出(     
A.诸子百家的义利观趋同B.尚“义”成为时代潮流
C.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D.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022-10-25更新 | 370次组卷 | 172卷引用:2010年河南省长葛三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9 . 秦朝“大一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思想是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采取老子的术,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刑名),慎到的势……形成完整的极端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根据不同的国情采用不同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普遍的政治体制,这一点在秦朝有很明显的表现。虽然地方权力有时会威胁中央,但集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态。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这说明其实用性很强。也就是说……它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

材料三 我国从原始社会起就产生一种宗教性的观念:人死后灵魂不灭。死是生活方式的转化,由阳世转到阴世间生活。因此人生前所需和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德无量,为千古至尊。这种思想反映在陵园建设的规模和内涵上,就是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效果。

——摘编自袁仲一《秦兵马俑坑》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思想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家思想的命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它”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秦始皇陵的设计思想,并简析秦始皇在文化上巩固统一的措施。②指出秦始皇陵兵马俑所在的省份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022-10-15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徵,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统计,春秋时期,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期间78年;战国时期,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期间89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人口也大幅度增加。


(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
(3)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是什么?试举出两个主要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2022-10-13更新 | 352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