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主张出自(  )
A.儒家B.道家C.法家D.佛教
2 .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从该对联的思想看,作者崇尚(  )
A.道B.法C.儒D.释
4 . 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手段,应首推
A.孔子B.孟子
C.荀子D.朱熹
5 .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此前中国社会是血缘社会,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此后转向地缘社会,进入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1)社会转型时期,“士人”尤为活跃,出现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仁、礼、义
孟子人性本善、①民贵君轻
荀子
法家集权、法治
道家老子与庄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④


(2)社会转型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概述汉朝、隋唐、明朝三个时期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的史实。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日渐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②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划线部分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个?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5)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的史实有哪些?
社会转型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三: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四: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材料五:1919年末《大公报》报道了一则故事: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6)与材三、四和材料五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7)综合材料三、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的社会的看法。
2019-10-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019-10-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7 . 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德”两字的牌匾、条幅,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门、仁寿殿、德兴殿、德辉殿等。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广泛
B.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C.“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
D.“仁”、“德”思想是古代警示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
8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
A.儒、墨、法
B.儒、法、墨
C.法、儒、墨
D.墨、法、儒
2019-09-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崇明县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朱熹认为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这种认识直接源自于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019-09-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10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我们评价孔子时常常会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
A.以较夸张的口吻肯定了孔子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B.一定程度上说明孔子对中华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
C.准确评价了孔子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与价值
D.以假设的方式表明没有孔子中国文明进展将变慢
2019-09-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静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