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 道试题
1 . 公元前81年,汉帝国的朝堂之上举办了一次关于盐铁专营政策的公开辩论会。群儒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与民争利”,导致民间经济萧条;国家经营导致其商品要么不适民用,要么质量低劣。但桑弘羊却反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这表明
A.儒生认为盐铁专营政策不利于专制统治
B.桑弘羊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的需要
C.儒生的主张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时代潮流
D.桑弘羊认为国营政策是维护统治的必然选择
2021-11-21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曾记载许多菜单,其中列举了西汉时期出现于吴楚百越食肆中的20款时尚之食,包括烤羊羔、腊羊肉、酥油、酸马奶、焖羊羔等西北美食。此现象说明
A.南北饮食文化各具特色B.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C.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管辖D.西方文化在汉朝影响广泛
3 . 董仲舒认为华夷的本质差别是文化的高低,二者交融的基本途径是文化融合而不是军事征服,即使暂时无法实现文化融合,也倾向于采取和平的手段。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意在
A.缓和西汉的边境危机B.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C.改变汉武帝治国方式D.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 . 董仲舒修改了邹衍(战国时齐国思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三统之正黑统、正白统、正赤统之循环往复,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他认为:“得天统的受命之王,不是继体守文之王,而是创立朝代的新王。”董仲舒的这一主张
A.体现了新儒学的严密性B.证明了王朝更替的科学性
C.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髓D.指出了新王改制的必要性
5 . 汉武帝时期,盐铁富商大贾腰缠万贯,却“不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据此可知,盐铁专卖措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解决政府财政困难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有效维护国家统一D.富商大贾的势力强大
6 . 如表为汉武帝、汉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时期概况
汉武帝时期引入西域苜蓿(后在宁夏、甘肃等地推广种植);赵过推行先进的耦犁、耧车等农具,实行“代田法”(后在全国推广使用)
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受命推广种植小麦(此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实验推广区田法、溲种法等农业技术(后推广到黄河流域)
A.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B.物种交流解决了北方的人地矛盾
C.关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7 . 自汉武帝始,豪商巨贾大量购买土地,资金从工商业流向农业,土地兼并问题变的更加严重,农民破产流亡现象愈演愈烈。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土地私有制确立加剧了土地兼并B.抑商政策影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C.士族庄园经济兴起威胁国家统一D.工商业发展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
8 .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据此可知,“关市”的设置
A.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B.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交融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9 . 公元前77年,汉昭帝以杅弥太子赖丹为校尉,使西域的轮台、渠犁屯田连成一片。同年又应鄯善王尉屠耆之请,派司马1人、吏士40人,在伊循(今新疆若羌东)屯田,维护当地的安定。上述举措得以推行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三次发动对匈奴战争取得大胜B.设置河西四郡保障了要道安全
C.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传播和应用D.设置护乌桓校尉加强军政管理
10 . 汉朝与罗马帝国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在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都进入强盛时期。当时,来自北方的、威胁两大帝国的势力分别是
A.匈奴人、日耳曼人B.鲜卑人、日耳曼人
C.蒙古人、波斯人D.匈奴人、雅利安人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