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清世宗在谕旨中提到:“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丰收之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但清初仍继续沿用明朝制定的各省漕运(向朝廷运送粮食)配额,具体情况见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南直(江南)171万石
浙江63万石
江西57万石
湖广25万石
山东37万石
河南48万石
A.漕运配额符合地方实际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江南出现新的经济成分D.北方农民的赋税负担较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在唐朝前期以负面为主,但在唐中叶以后逐渐转向正面。这主要是由于(     
A.安史之乱的爆发B.中央集权的弱化C.经济格局的变化D.长途贩运的兴盛
23-24高一上·山东青岛·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雍正曾推行“老农总吏”制度,命州县在下属各乡选择一二名“勤朴无过”的老农,予以八品顶戴负责督课农业生产。这一做法(     
A.体现了重农务本意识B.弘扬了尊老爱幼风气
C.完善了基层选官制度D.推动了土地制度变革
2023-11-20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枣庄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检测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较后开发、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文化整合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移民流入数量D.自然条件制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及其动力

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前期的康乾盛世,开拓进取,政治清明,赢得了士人以及农民的支持。全国耕地由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752万余顷增加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900万余顷。18世纪时,番薯、玉米和花生等作物得到推广,经济作物如棉花、桑叶、甘蔗、烟草、茶叶、花卉,蔬菜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在著名产棉区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棉花地占了耕地一半以上。

——材料一、二均摘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3)九月初一日,康熙谕旨开放海禁,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清政府设立了闽、粤、江、浙四海关,各海关下又设置了众多的海关口岸,管辖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国内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运等。

——摘编自汪炜《试论清代前期“四口通商”的成因及其财政特点》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福建通志》载,建宁府浦城县,民“焚山而樵,掘根株,种苞谷(玉米),泉竭苗枯,土松溪积,旱潦(涝)可虡(预料)”。这说明了(     
A.玉米种植加剧生态环境恶化B.土地开发利用需要统筹兼顾
C.小农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D.人为灾害频繁导致民生艰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时期一份地权可能分成田骨权和田皮权,有的地方称其为田底权和田面权。乾隆年间,两江总督那苏图的奏折中提到,农户租田时“有送上首佃户顶首钱(佃户向业主交付的押金)名色”,业主打算更换佃户时,佃户“必索取他佃之顶首钱”,“如不遂欲,即霸占不容耕种”。这表明当时(     
A.土地经营权相对独立B.地主加强了对佃农的控制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佃农人群的经济负担加重
2023-05-03更新 | 311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9 . 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B.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D.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普遍供奉着一位女神——妈祖。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五代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品性善良,受到观音菩萨的超度而成为女神,有预测大海变化的能力,故而成为福建地区民众心目中的保护神。两宋以来的王朝政权多次因“护海神迹”而将福建地方社会的妈祖信仰纳入到国家礼制秩序当中。从北宋到明清年间,妈祖受封达34次,爵位由“夫人”、“天妃”进而封“天后”。明人吴还初创作章回体小说《天妃娘妈传》,讲述妈祖扶危济困、斩妖除魔的故事。明代郑和下西洋,每次出行前都祭奠天妃、祈求保佑,归国后首先是祭祀妈祖,奏请重修庙宇。据统计除了福建外,浙江、江苏、广东、台湾等地都修建有妈祖宫庙,商人或者移民们通过分灵、分香的形式,将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各国传播开来。

——摘编自王文钦《妈祖崇拜与儒释道的融合》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围绕“妈祖崇拜”,自拟一个具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