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甲午战前,由中国人执笔的《申报》对日本进行全面报道,对于中日实力对比非常乐观,“日人乌足以螳臂相当哉”。战后,《申报》感慨道:“夺我藩属,荡我边疆振动我人民”,不少文章主张中国效法日本变革。由此可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     
A.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激起国民盲目崇外心理D.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2022-08-01更新 | 1235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三9月起点备考卷(四)历史试题
2 . “留学生”一词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意为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现在泛指留居外国学习或者研究的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化之东渡,以唐代为最盛。除派遣使臣外,更益以留学生与学问僧,以为文化上之直接移植者。……留学生在唐既久,因受唐人同化,其衣食住等皆与唐人相同,并信仰其宗教,学习其文化制度,一旦离唐归国,遂于不知不觉之间,将唐之文物制度传日本矣。”

——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

材料二   留学生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化而迅速发展并走向高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讲,留学生又是推进中国革命和改良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留学生都是“弄潮儿”。

——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洋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洋务事业的人才,中国近代教育随之产生。当时的新式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等方面。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四   选派留学生出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而在甲午战争后数量大增。新政期间,由于不分官费自费概以科名奖赏学成归国者,遂使留学蔚为潮流,在20世纪初年出现了第一次“留学热”。在这些留学生中,后来产生了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志士。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唐文化的历史地位。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四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 . 1875年,左宗棠获得慈禧授权,以商人胡雪岩的个人名义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所借款项用于支付西征军军响及购买德国军火。力主海防的李鸿章默许下属故意拖延拨款为胡雪岩还债,并向慈禧举报胡雪岩挪用借款私下牟利,朝廷很快将胡雪岩查办,这一事件表明(     
A.列强利用金融资本欺压中国
B.朝廷重臣存在国防理念分歧
C.慈禧对洋务派既拉拢又防范
D.清廷仍坚持严格的抑商政策
2022-07-14更新 | 9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4年5月,大清王朝外务部批准济南正式开埠。同年,《东方杂志》撰文评论道:“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这可用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     
A.出于抵御帝国主义瓜分的考量
B.阻断了列强抢占租借地的潮流
C.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D.回应了全世界华人的舆论呼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据此可推知(     
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2022-07-12更新 | 1935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72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华蘅芳在翻译《金石识别》时说:“五金之矿藏往往与强兵富国之事大有相关。”次年又译《地学浅释》是因“金石与地学互相表里,地之层累不明,无以察金石之脉络”。这说明
A.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奠定了社会转型基础
B.翻译西书旨在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C.晚清民族危机的空前严峻引发译书活动
D.洋务实践推动西方自然科学的传播
2022-06-2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清代道光以后“中国学术界曾激发边疆学之运动,群以研究边事相号召:甚至国家开科取士亦每以此等问题命为策论”。大批经典之作涌现,如沈垚《新疆私议》、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姚莹《康輶纪行》等。这些作品的出现
A.体现了士人“经世致用”的情怀B.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
C.冲击了世人“天朝上国”的观念D.确立了近代边疆学的体系
2022-06-1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53年,清廷下令江浙漕粮一律走海运送往天津,漕粮海运由此成为常态。造成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破产B.轮船招商局组建
C.不平等条约的影响D.国内局势的影响
9 . 湘军等新式武装的出现折射出晚清某些领域的统治危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军在营以上精心建置了分统、统领和大帅,都由曾国藩信任的助手任职,他们多数是取得低级文官功名的人。曾国藩强调军队质量胜于数量。湘军对兵员的征募、训练和纪律以及按照儒教(程朱理学的伦理要求)治军等的高度重视,使它独具特色。一个普通湘军士兵的薪饷为绿营军最高级别士兵的两倍左右;基于减少贪污和维持斗志的考量,湘军对高级官员更加不吝惜恩赏。曾国藩的私人幕僚和将官班底成为输运行政干部的温床。其中涌现出许多一流的地方官员,他们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控制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着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意见,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比如在1898年“百日”维新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便激烈地反对皇大后“废黜”皇帝;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期间,东南诸省当局拒绝服从慈禧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而单独与外国列强缔结了协议,以求“互保”。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缔造的湘军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并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甲午战后《知新报》报道∶湖北机器织布局在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极力整顿"后,"竞盈余十八万两",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天津机器局"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湖北枪炮厂以及各省军事工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说明甲午战后
A.洋务工业仍有发展B.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C.戊戌变法取得成效D.洋务运动基本破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