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村社的存在可以保护小农经济免受地主经济的冲击,可以避免因农民与土地分离和迅速无产阶级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动乱。从行政警察的角度说,村社更便于管理。因为“管理一群人比管理单个人更为容易”,这也是停滞的宗法制社会惯常采用的方式。当然村社支持着国家的赋税,另外国家帮助农民支付赎金而发放的贷款也要收回。1861年后,沙皇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强化村社,法令规定农民份地不得转让,禁止农民退出村社,农民以村社连环保的形式集体对国家承担义务等。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到19世纪末,尽管村社受到来自内部的富农私有倾向、外部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力,但仍基本保存下来。

——摘编自张爱东《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村社的历史命运》


(1)据材料指出村社的职能并概括其被基本保存下来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社的保存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021-03-28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1·陕西宝鸡·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桂荣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一文中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所以能够进行,除了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惨败之外,与统治者高层对农奴制的弊端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有关。夏金霹在《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中的对立与斗争》一文中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改革道路斗争的产物。农奴制改革前夕,全国农奴暴动愈演愈烈。同情农奴的下层知识分子和民主革命者自发组织起来,他们主张推翻沙皇统治,彻底解放农奴。但由于着一股力量的孱弱以及沙皇统治的残酷,全国未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农奴解放运动。韩东在《试析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一文中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改革加速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还改变了国家的道德环境,推动了社会思潮和民主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有它的不彻底性。改革保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革之后土地缺乏现象加剧,农民的耕地大量减少,从而导致了20世纪初俄国农业经济危机的发生。

——姜红珍、沈为慧、何成刚《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必然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概括指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世纪中叶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刚开始的时候,明治政府完全依靠那些支持自己的藩国武装来维持秩序,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不适当的。因此,明治政府的领袖们开始组建一支脱离地方联系的新式武装力量。新式军队和征兵制完全消除平民和武士之间的区别,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战士了。到1870年的时候,普通民众也被允许拥有姓氏了,同时以前对他们职业和居住地的限制也被取消了。对于很多武士来说,新秩序意味着自己可以从以前的诸多限制中解放出来,但是,很多武士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转行从事那些新的职业,同时也没有能够利用自身的收入在新的领域进行发展和投资,急剧没落,对政府极度不满。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材料二   在日本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武士阶层地位的变化,并概括发生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4 . 19世纪,日本和中国都经历了一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结果迥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图1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图2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第一列火车和修建的纺纱厂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膛乎其后。

——《字林西报》(1898)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概述其作用,并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
(3)中日两国的改革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请用一句话概况两者改革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的改革给领地农民的处境带来了新的变化:农民不仅摆脱地主统治获得了自由……社会因素则日渐提高。一个人是否有成望,在很大程度上决于他的经济状况,他所担任的公取、所受的教育、同颇具影响力的人们的关系及其个人能力。就对财富的崇拜而言,便有多种多样的表现行式。……富裕农民受人尊敬,常有人前去讨教,他们本身也都自以为是。

——(俄)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

材料二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三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中地制改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局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解决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源的关键,成为明治维新后新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870年到1872年,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了统一的土地税,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清丈土地并发给土地执照,等等。这些措施不但有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实行地税改革固然瓦解了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自由和土地。广大农民的贫困化,使国内市场极度狭小,资本主义积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日本资源贫乏,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从原始积累时期起就极大地依赖国外市场,从而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外扩张欲。其次,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后,以高额地税源源不断地充实和扩大政府财源,使其有充裕的资金来扶植国有企业,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这是日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徐康明《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分析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视角,指出其直接目的。
7 . 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教育改革居于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1年,出访欧美的代表团首脑人物之一木户孝允在给国内写信时说:“国家的富强就是人民的富强……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十年后之弊病,唯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牢不可破的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

——(日本)石冢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

材料二 日本学习法国制定的新《学制》,是因为日本的中央集权制与法国相似,自上而下的改革易于推行;后学美国,是因为具有强制色彩的《学制》,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制约了教育普及,因此改革推行了非强制性的《教育令》。吸收普鲁士教育,也不是照搬其冷酷的“铁血政策”和无情的效率至上主义,而是努力把它和“东洋道德”融合起来。

——(日本)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

材料三 1878—1900年共培养35200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到1900年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已有290所,为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的日本工厂、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敬业的技术员和技工。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各级学校以天皇的《教育敕语》为政治教育的“课本”,对青少年灌输“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因此使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培养战争工具的摇篮。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木户孝允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3)归纳材料三中日本教育改革的立足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2020-06-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题
8 . 俄国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败后,俄国社会掀起了全国性的自我反思浪潮。萨马林认为,农奴制度已经过时,变成了累赘,极大地削弱了俄罗斯社会劳动生产率,人民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推动力被削弱,因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自由直接有关。卡维林在《关于俄罗斯农民解放的呈文》中指出,农奴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不仅地主和农民,而且同样也使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农奴不完全的和平起义逐渐具有越来越大的规模,是一种不祥之兆。他提出三个原则:使农奴摆脱对主人的依附地位;使农民享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土地;应该给地主补偿。

--摘编自汤重南《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地税改革》

材料二   农奴制改革后,农村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农村中各种类型的经济已经与资本主义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购买和出售土地、劳动工具、生产出的产品,成为覆盖农村的现象;农民大量外出打工,规模远远超过过去。这一经济领域的改革,形成了“链式反应”,引发了俄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成为俄罗斯历史的转折点。

--以上均摘编自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当时社会对农奴制危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三个原则”在农奴制改革中的体现。
(2)据材料二,概括农奴制改革对农村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链式反应”的具体表现。
2020-05-17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三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020·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10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武士阶级的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很贫困,尤其是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至极。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也不得不屈身从事过去被人瞧不起的商业或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摘编自《世事见闻录》

材料二

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据统计,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属合计1941286人,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

材料三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摘编自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日本武士的地位和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逐步消灭武士阶层的举措及目的。(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士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什么“独特的作用”。(3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9年是京张铁路通车110周年纪念,也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逝世10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之父,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詹天佑的主持下,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胜利通车。京张铁路的工程难度之高在当时的筑路技术条件下堪称之最,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铁路早期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詹天佑将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草拟的毕业生升转帮工程司暨递升副工程司办法,以及应具备合格之品行及学识的要求,正式规定章程。这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05年,詹天佑大力倡导全国铁路采用1.435米(4英尺8英寸半)的国际标准轨距。1918年在交通部公布的《国有铁路建筑标准及规则》中又明确规定了这一标准,以后中国各时期的政府均以此为据。

——摘编自刘宁《非凡的詹天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张铁路在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历史地位,分析詹天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贡献。(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人物传记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4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我们面对着玛雅遗址异常灿烂的古代文明,谁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难道玛雅人的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吗?


的确,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地面考古没有发现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分析在此之前的神话传说,也无线索可言。玛雅文明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了又在一夜之间轰轰烈烈地向南美大陆扩展。

——上述材料摘编自《古代文明未解之谜》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

——摘编自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成就。材料一中对玛雅文明的由来持什么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有关联”的主要依据。(6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皖南古村落,地处安徽南部的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与山有着浓浓的情怀,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但皖南古村落同样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水有着不解之缘。……正是由于皖南古村落聚居环境的独特性,其水景观也呈现独有的特征。它既不同于江南水乡古镇般水气氤氲如泽国,也不同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八水”般浩浩然泾渭分明,更不同于西南高原的江河般漭漭奔腾。

——摘编自朱姝莹、陈永生《皖南古村落水景观特征分析》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文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皖南古村落水系的特征,并分析其水系独特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徽州古文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020-03-0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学科网3月第一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