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2018·江苏·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期从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建立了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仿效;还修筑铁路、架设电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同时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撤销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凤凰网《明治维新60年》

材料二:武士阶层享有的家禄经济特权给明治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以1871年的财政决算为例,当时财政收入5004.5万日元,财政支出为5733万日元,其中家禄支出为1607万日元,约占财政支出的30%,而当时的陆军军费仅排第二,为734.6万日元,还不及家禄支出的一半。

——摘编自陈志武《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金融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经济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武士阶层的特点。明治维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行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2018-04-23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原创押题预测卷02(江苏卷)-历史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明治政府……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学习美国。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 . 【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4 .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迫使沙皇政府走上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了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的“战争”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在“政治上层建筑”上进行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

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

2017-11-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7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四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

(2)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8 .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霉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1《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措施令农民失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9 .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D.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8—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俄罗斯的国家扩张,到沙俄末期,俄罗斯已经是拥地200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一领土大国,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却并没有引起世界的一致恐慌——至少在西方眼中,它并没有那么面目可憎,更没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决心。

——云石《俄罗斯的衰落》


材料二我们必须推进工作化,工业化的基础,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我国的机器制造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为了把国内余资首先用在工业的需要上,必须不让它分散。必须严密的堵住一切使国内部分资本流入私人腰包损及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和漏洞。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


材料三工人阶级同基本农民群众的结合已进入新的阶段,采取了新的形式,日益带有共有的性质(国营农场、集体农庄、机器供应和预约合同等)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和农民小私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迅速消灭我国技术和经济落后的任务,直接开始农业的社会主义根本改造的工作。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史部分第—分册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结合当时俄国政治、经济的状况,说明材料一中为什么此时的俄罗斯在西方的眼中还没有那么“恐慌”“可憎”?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为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四的观点,评价俄国的现代化。
2017-02-2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