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 道试题
1 . 1947年3月22日,美国代理国务卿艾奇逊在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上解释美国外交政策时说:“中国政府目前的处境与希腊政府不同。中国政府并没有走向崩溃。它没有受到被共产党人打败的威胁。”艾奇逊做出这一解释的背景是(        )
A.中共的三大战役刚刚拉开序幕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正式实施
C.美国已经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D.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已正式形成
2020-02-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2020-07-11更新 | 4336次组卷 | 52卷引用:2020年天津卷历史高考试题
3 .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8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描述苏联威胁的电影,比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0-01-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如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漫画。对漫画内涵的解读正确的是
A.“冷战”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B.美苏核均势背景下的两极对抗
C.“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共存与合作
D.美苏之间爆发了直接战争冲突
5 . 以下是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3年门罗的国情咨文“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身不想干涉欧洲的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
1918年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讲"为民主而战",提出"十四点计划",包含了一系列外交原则以及建立国际联盟等战后世界秩序构想,认为"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唯一可行的方案"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咨文"共产主义危害着自由世界和美国的安全,美国有责任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遇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
1976年卡特在国会发表的咨文“我们必须承担对人权的绝对责任……由于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能漠视其他地方的自由的命运,我们的道德感指引我们偏爱那些尊重个人人权的社会”

——据《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背景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战后初期,斯大林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

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对抗性,他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也彼此冲突。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其他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04-0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后的5个世纪里,以陆、海“丝绸之路”为纽带,初步构建了欧亚交流网络。除却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经济贸易网络,还有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迁入中原,向西迁至西亚、欧洲;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中国东南沿海汉人下南洋,形成东南亚的华人社会。西亚的小麦、南亚的棉花、美洲的玉米、甘薯和烟草,新物种的传入对中国古代自然生态和经济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对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材料二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涵盖了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背景下,秉承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精神,与参与各国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这与以帮助西欧重建为名、行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之实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摘编自许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欧亚交流网络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材料二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
2020-04-0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中飞机的驾驶员是美国人霍尔沃森。1948年到1949年,苏联封锁西柏林,英美两国联合救援,向西柏林空运各类生活物资。霍尔沃森每次执行任务时都会给孩子们空投糖果,为了让孩子们能辨认出自己,便摇晃几下飞机的翅膀。因此,西柏林孩子称他为“摇翅膀的叔叔”。此事发生的背景是
A.杜鲁门主义实施B.联邦德国成立后
C.北约与华约对峙D.第二次柏林危机
9 . 《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D.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2019-09-28更新 | 664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它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的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它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1947年)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2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1)根据材料一,二战后美、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变化的背景如何?
(2)材料二反映了美、欧之间的关系又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3)根据以上美欧关系的演变历史,你从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2019-09-0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