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美国从对苏遇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样,西欧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就使得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摘编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变化相似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欧联合的原因,并指出美国“保护”西欧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西欧关系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摘编自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二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摘编自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态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2020-12-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各种国际力量经历了一个分化与改组的过程,苏联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为使自己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美苏加强了对各自盟国的控制,从而加剧了两个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主席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摘自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材料二   在对时代的判断上,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初步提出战争可以延缓的想法。1987年,“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的明确说法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件之中。此后,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时代的判断始终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上首次明确指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近年来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都反映出中国愈加强调的以合作为主题的时代观。

——摘编自韩召颖、姜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时代观”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历史依据。
2020-08-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默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通制芯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通制政策,苏联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三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了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1)材料一作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苏联扩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5 . 当今世界上主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产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在实施中也变成了一种妥协的机制。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而不必走上推翻宪政的极端道路,从而保证了宪法能够面对不断出现的现实挑战,适应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

——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万一眼下情况调转,某些共产主义或新纳粹主义国家垄断了这等致命手段,我不认为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对这种情况的恐惧很可能十分轻易地将集权体系强加于自由民主世界,而后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丘吉尔《铁幕降临》


(3)据材料三,指出丘吉尔认为美国应承担什么责任?他的理由是什么?美国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试举两例说明。

材料四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2020-07-2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的历史影响依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看来,抵制欧洲布尔什维克化的主要式器在于他的世界新秩序。斯大林不断公开强调苏联在推动世界革命中的领导角色,使得双方猜忌不断增加。在美国,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占据着统治地位,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存在着反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关于战后政治秩序方面,盟国也试图寻求一致。苏联占领中东欧、进而破坏《雅尔塔协定》的举动,成为战胜国反目不和的核心原因之一。在19441945年,从地缘战略上“争夺空间”(的想法)是伴随“争夺资源”的措施而产生的。二战结束阶段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或许是:当美苏两国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对峙时,虽然它们仍在结盟关系中,却不仅开始划分利益范围,而且还竭力寻求那些技术、专家以及在军事或政治.上可资利用的知识。

——摘编自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材料二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5~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摘编自【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带有政治内涵的意识形态”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为什么说“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一系列建设的实质。
(3)综合上述,扼要说明材料一、二在关于冷战起源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2020-11-13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对日方针在1945-1955十年间有重大改变:从占领最初的彻底摧毁日本逐步转变为扶植日本垄断资本复活。从1950年起……美国对日政策转变为将日本作为西方世界的亚洲工厂和反共屏障。正是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促进了日本垄断资本的复活和在复活基础上的高速增长。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二战后日本取得的经济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8 . 制作学习卡片是积累和掌握历史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卡片一

主题:二战后初期美苏关系大事记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强大的实力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同年,美国开始制定和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1947年,美、英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7年,苏、波等9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苏联等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卡片二

主题:20世纪50—70年代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

1.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3.1057年,中国完成“一五计划”,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4.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根据卡片一,指出二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
(2)根据卡片二,列举20世纪50—70年代崛起的新兴力量。
(3)综合卡片内容,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深刻反思战争的起因,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观的影响下,确定了以国际联盟盟约的各项原则为基础,以国联行政院的调解和干涉为手段,第一个全球意义上的国际秩序,即在集体安全保护下的民族自决权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国际联盟治理下的民族自决秩序的破产。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袭了威尔逊新自由主义集体安全的思想并汲取了国联的教训。在主张集体安全的同时,更强调大国在其中的责任、权力和协调一致。随后建立的联合国安理会及大国否决权这样的方案。其核心是建立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和法国(后加入)构成的五国共管世界的秩序。其中美国应该是警长,承担确保世界政治秩序的任务。总而言之,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在美国主导下的大国政治秩序。

——摘编自赵可金《从国际秩序到全球秩序:一种思想史的视角》

材料二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G8(八国集团)从传统的工业化大国“俱乐部”,演变为G8+5形式,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大国被动接受);又产生了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经济体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

——摘编自陈伟光、曾楚宏《新型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的主要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持续了6年之久,苏联卫国战争持续了4年之久,中国抗日战争则持续长达14年之久。二战后,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日的的有限性和作战效率的成倍增长,以及国际政治制约作用的增强,促使战争的节奏加快,战争的进程缩短,战争的坚决性、速决性更加突出。战争一旦开始,就将大量、集中地使用高技术兵器,不间断地实施全方位全纵深的猛烈突击,力求一举打垮或瘫痪对方,使其丧失组织有效抵抗的机会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目的未必要经过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才能达成,实现战役目标也不一定需要若干次战斗的积累,一场战争可能就是一次战役甚至一次战斗,首战可能就是决战。如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仅100个小时。但由于战争复杂程度的提高,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准备时间也相对延长。

——摘编自张海麟、彭训厚《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局部战争待点形成的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