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是英国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与罗马教廷的博弈中,英国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建立起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基本结束了跨海而治的局面,国家的政治边界日渐清晰。英语成为民族语言,官方批准的英文《圣经》也得以颁布。通过礼拜仪式的规范和统一,营造各种宗教活动氛围,构筑起民众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国王们对内妥善解决了宗教问题,避免了各阶层、利益团体间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避免战争,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张墨雨《论都铎王朝时期王权主导下的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精心筹划和组织国庆日纪念活动。1950年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示威游行是国庆纪念中一项重要活动,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和军队通过高举政治领袖肖像、高举和呼喊政治口号等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国庆日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纪念会,是政府表达诉求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域。国庆节前外交部门会邀请友邦代表来华观礼,友邦也会派代表团进行国事访问和经贸交流。此外中国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纪念会,届时所在国家的政要也会应邀参会,在共庆中国国庆的同时展现两国邦谊。

——摘编自周游《节庆、认同与动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日的各类纪念活动,并说明其对于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据《史记·商君列传》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摘自《梭伦改革》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据《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摘自《梭伦改革》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当时秦国的平民和雅典的公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分析其共同作用。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两次改革在政治措施和影响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4)材料四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3 . 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思想传统,也是一种制度形态。思想的大一统,最终仍要通过制度层面的大一统得以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史称三代,三代期间均有一统雄心,但只有周立之后,广为封建,才在政治上,并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为主体,延及广大农耕地区疆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以华夏地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成为其文明的主要形态,并融合了周边地带的有益元素,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古典大一统模式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大一统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现代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科学发展。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其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于中国的“土壤”,创造了新型政党制度,是从古代专制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得以建立和发展。具体而言,更多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在民族问题上,二是在统一问题上,即族群统一与疆域统一。这也正是大一统在社会主义中国最为明显的制度化表达。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分封制对西周“大一统”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新大一统模式的特点,并指出其制度内涵。
(3)结合上述材料,就中国的制度建设与“大一统”模式之间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2024-01-20更新 | 503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9年,弗吉尼亚选举产生第一个民选政府标志着北美殖民地自治生活的开始。美国地方自治的形成有其独特性,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前,地方自治就已经存在多年并运转良好。殖民之初,殖民地社会可以被看作是处于洛克所讲的自然状态之中,殖民地居民享有的个人权利相比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更为广泛,自治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后来随着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税收盘剥,自治就变成了殖民地居民的一种价值诉求。此外,清教徒信奉圣约思想,以求重建上帝与人、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作为清教徒的政治和道德原则的核心,逐渐变成了教会自治和地方自治的思想基础。随着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地方自治最后以制度的形式成为美利坚的一种制度安排。

——摘编自施峰矫《美国地方自治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甲午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地方自治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政治思潮。1898年以“激发保教爱国之热心,养成地方自治之气力”为目标的南学会成立。此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自治组织,比较重要的有19048月创办的东三省保卫公所、1905年在上海成立的城厢内外总工程局、1907年广东的粤商自治会、1910年苏州的市民公社等。在上述情况下,清朝政府决定加强对地方自治的控制与引导,1906年,政务处鉴于官员之请,提出由奉天、直隶两省先行试办地方自治。19067月,天津府设立自治局,由天津知府凌福彭、翰林院检讨金邦平等会同筹办。之后,清政府相继颁布了10部全国性地方自治法规,初步形成了地方自治法规体系。至1911年,全国各地成立的自治会、自治研究会、自治预备会等团体达五十多个。此外,还有更多的自治研究所、自治公所、议事会、董事会等机构。但由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巨大历史惯性、社会经济条件、民众民主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清末地方自治活动并未取得显著成果。

——摘编自李楠《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地方自治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地方自治的特点及其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美地方自治对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启示。
2024-04-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之间散居的游牧部落就建立了最古老的东西方贸易联系。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汉朝张骞凿空,从东西两头不自觉的合力。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丝织品,此外还有植桑育蚕缫丝技术、四大发明等,依稀还有传统文化;进口的则是玻璃、珊瑚等,欧洲的传统风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天文、数学等也逐渐为中国所了解。直到新航路开辟前,中欧陆海贸易主要以中间商的间接方式进行。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代亚欧关系是稀疏的。古代亚欧文明的社会经济水平并无太大差距,双方关系是比较平等的。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949----1969年,多数西欧国家都将自己定位在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里,为拓展外交空间,提升国际地位,中国对中欧关系的态度则更为积极。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表示不以意识形态划界。在新中国前二十年,中法建交,中国与7个西欧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关系解冻后,西欧国家普遍希望借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70---1973年,有12个西欧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把西欧定位在“第二世界”,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摘编自田德文《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交往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古代中欧交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前三十年中欧外交成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中欧关系的认识。
2023-12-13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前夕,维新派代表李端棻为了推进变法,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奏上《请推广学校折》。李端棻指出“窃臣闻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言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新式学堂只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多是涉及文化一类,而对于治国理政之道,大多是没有涉及的。“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他在奏折中指出,新式学堂大都设在京师,“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祗(只)有数十”,大多数生徒只把读书当成追求荣华富贵的方式,并非真正钻研技术、学问。这一奏折成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指针,之后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名的纲领性文件。

——摘编自程妙洪、吴小丽《戊戌变法中〈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思想与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所揭露的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并谈谈其对教育的启示。
2024-04-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利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的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和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1764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摘自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材料四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522日)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四、五、谈谈我国推动编纂民法典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间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新中国主要法律制定表

时间主要法律文件
20世纪50年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改革开放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中共十八大以后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阶段特征,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