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1 . 《明史》卷74《职官三》载:“■■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朝政失得,百官贤佞……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凡日朝,■■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皆预焉”。■■处的官职是(     
A.内阁首辅B.按察使司C.监察御史D.六科给事中
2 . 特赐及第是宋代科举体制外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途径。据《宋史》《通考》等相关文献记载,宋代被特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多达一两百人,如状元梁题之子梁固、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就是特赐进士出身。宋代“特赐及第”(     
A.强化了君主专制B.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
C.扩大了统治基础D.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 . 汉代官员政绩考核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颇知律令”。西汉末年的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同一时期的朱博也说:“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这主要体现了(     
A.汉代国家治理重视吏治B.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间的矛盾
C.汉代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D.中国古代儒表法里的政治传统
4 . 明初重开科举,明太祖以“其诸进士,上以其未更事,欲优待之,俾之观政于诸司,给以所出身禄米,俟其谙政体,然后擢任之”,称之为观政进士。这一制度的实行(       
A.导致官员冗滥国家机构臃肿B.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C.有助于提升官员的行政素养D.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2024-01-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明代实行官员回避制度,部分衙门有一定的特殊限制,如洪武二十六年诏令户部官吏,不许用苏、松、江、浙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还特意强调:后世有言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清代沿用明制,户部司官吏不用苏、松、常、镇、杭、嘉、湖之人。明清政府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A.平衡统治集团内部地域差异B.扩大人才选拔的地域基础
C.保障国家赋税体制规范运行D.体现专制皇权的至上权威
6 .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A.士族专权膨胀B.士庶区分严格
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7 .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人才观的描绘。据此可知,人才观内涵的主要变化为(       
时间人物内容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德才兼备,德先于才”
东汉曹操《求贤令》“唯才是举”
唐朝唐太宗“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北宋司马光“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
近代晚清时期洋务派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
A.人文素养拓展到专业技能B.传统的忠君到以近代爱国
C.重视通才观到培养专才观D.人文科学到重视自然科学
2024-01-0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宿迁中学、宜兴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8 . 西汉元帝时,专门制定了《考功课吏法》,官吏经过考课,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升迁。如果在考课中未获得“最(有治能者)”“高第”成绩,也没有获得所在长官的荐举,但在某一等级上任职几年后,同样可以获得晋升上一等级的机会。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得到了发展B.官员考核的机制比较完善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D.中央掌握地方官员任用权
9 . 睡虎地秦简《语书》记载:“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有(又)廉絜(洁)敦慤(诚实)而好佐上”。秦简《为吏之道》开篇有言:“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据此可知秦朝(       
A.倡导礼法结合B.重在整顿社会风俗
C.注重吏治建设D.强化地方监察体制
2023-12-3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747年,清廷颁布上谕,“从来亲民莫切于县令,而知府表率一郡,职任尤重,欲望其政平讼理,易俗移风,非久于其任不可”。同时,下令大学士会同九卿详议对策,“酌定年限,示以优叙”,激励官员久任。清廷意在(     
A.完善官员考察B.推进地方治理C.遏制官员腐败D.减少政府支出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