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1 . 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2024-04-0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科举制的特点是不拘一格遗拔人才,公平是其内在的重要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的公平性

材料一   隋文帝平陈后,以天下太平,大兴学校。“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确立了朝廷设科招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的考试制度。正所谓,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定继世。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材料二   由于寒人便于驱策,宋代科举从一开始便奠定了裁抑子弟,选拔寒士的鑍调。为此,宋太祖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杜绝“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之风”,采取“糊名”“誊录”。宋太宗淳化三年,朝廷明诏:“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摘编自李雅娜《唐宋之际的寒门崛起与士族衰弱—以科举制为切入点》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证明主考官并未舞弊,但明太祖为笼络北方士人,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皆北士也,史称“南北榜争”。这把长期存在的科考录取的地域分配问题提上了日程,宣德二年(1425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摘编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的公平性进行评析。
2024-04-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 恢复科举制,将时务策与经史时策分立,如下表所示
类型区别
时务策策试专对蒙古、色目人, 内容为朝廷时政, 一般不涉及经史, 主要考察对政事利弊的分析. 策题较短, 问题明确。
经史时策策试专对汉人、南人, 内容为经学、史学, 主要考察对经史的理解与辨析或推问时政, 策题较长, 问题复杂。
据此可知,元朝(     
A.科举考生的地位渐趋平等B.确立程朱理学正统地位
C.考试对象与内容较为明确D.选官用人制度日臻完善
2024-04-0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4 . 明代湖北等地区考课式书院较为普遍,“旬有课,月有试,季有考”,地方“一时文风丕振,士气伸而士习弥端”,如提学葛寅亮到安陆府选拔人才,“所拔前茅皆书院中士,相视而笑,各负慕鉴之不爽”。这说明当时(     
A.地方教育服务于封建统治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空前增强
C.学术文化权力中心的下移D.官吏监察与基层教化相结合
5 . 下面是曹操发布的三道诏令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曹操(       
内容
第一道(公元210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第二道(公元214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道(公元217年)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或堪为将守……其备举所知,勿有所遗
A.不惟德修,唯才是举B.恩威并重,镇压异端
C.求贤若渴,削弱士族D.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2024-03-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个区,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辖区内郡县吏治。吕布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后,“自封为徐州刺史”。曹操在做东郡太守时,(鲍) 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该现象说明(     
A.刺史监察职能丧失B.刺史京官地方官化
C.专制权力严重削弱D.国家分裂日趋明显
2024-03-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临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4-03-18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4届高三3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9 . 唐高宗时,度支尚书卢永庆负责内外官考课。一位遭运官督运粮食遇风浪,亏失原额。起初,卢永庆判之为“监运失粮,考中下”;又见该官神态自若,毫无怨言,卢即改判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后见该官“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卢又改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A.注重考察官员的综合素质B.强调德行与施政能力并重
C.存在评判考课随意的现象D.考课官员注重官员的实绩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贯彻落实理财改革的各项条目,适应审核环境变化,高效处理政务,元世祖时期的理财宰相卢世荣实施了一系列行政改革:

①提高行政效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变革原有不适用的管理、执行方式。

②调整体制结构。精简机构,新增理财部门,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权力。

③官员任命考核。剔除了世俗眼光,不问出身门第,选任有才能的人,体现出他任人唯贤的实用主义原则。官员升迁考核一律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整顿吏治,确立规范的人事制度。

④改善官员待遇。期望在不增加财政和百姓的负担的情况下,收取市场管理费,按比例抽取佣金,增加官员俸禄,杜绝贪污,妥善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吴晶晶等《元代卢世荣理财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世荣行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世荣行政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