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期,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同时,荐举也成为日益普遍的选官方式。汉武帝时,正式设立察举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同时还在京师建立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习儒家经典,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向各地派遣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并按等级授予官职;隋朝建立以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各级官吏一律由中央任免。隋炀帝即位后,除了不断诏令举荐(人才),还在文帝设立的“秀才”“明经”两科外,新设立了“进士”科。这样,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体系。

——选自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请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时期,围绕选官制度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下表是某研究者整理的秦汉时期部分地区官吏来源地统计表
地区郡名官吏来源地
朝鲜半岛玄菟、乐浪辽东
云贵高原牂柯、永昌巴蜀
岭南地区/湖湘
交趾地区/岭南
其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尚未成熟B.边疆治理政策适宜
C.地方势力影响强大D.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3 . 西汉元帝时期(公元前48年一公元前33年),中央政府正式允许刺史设立专门橡属和幕僚。 成帝时期(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刺史改称州牧,不仅可以纠察同级的州郡太守,还可直接插手地方事务,如惩处县令、率领州郡军队平定地方叛乱等。这一现象在当时(     
A.适应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B.保证了刺史监察效能的持久
C.促成了地方官僚体系的变化D.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从社会实践上看,明初在选用官吏方面,把德行作为选任官员的首要条件。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求天下贤才,强调司察举贤才必须“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康熙帝在《治国圣训》中深刻阐述了“德”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用人凡才优者固足任事,然秉资诚厚者亦于佐理有裨”,“朕听政有年,见人或自恃有才辄专恣行事者,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

——摘编自于学强《中国古代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的实现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近代,由于懂得洋务而又愿意经营洋务的人才实在太少,由李鸿章等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堂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受过西式教育的人才,赴美留学计划由于保守派的极力反对最终半途而废,李鸿章等人不得不利用身边现成的人才。只要是懂得一点洋务或者对自强运动抱有兴趣的人,李鸿章都委派他们从事各种活动,在选拔过程中,是否具备某种才能和是否胜任该项工作往往成为选拔的首要标准。例如: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早年曾从事海上贸易,后来成为安徽地方团练首领,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而成为淮军名将。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刘铭传建立学校、铺设街道、架设电线、建立邮政局、铺设台湾至福州间的海底电缆、修筑铁路。被李鸿章重用的盛宣怀、唐廷枢、朱其昂等人在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期间多次被人弹劾,批评者说他们中饱私囊、任人唯亲。

——摘编自闫虹珏《从德才兼备到唯才是举——近代传统人才培养任用机制的转变》

材料三

1968年,英国在工党政府主持下,对其传统的文官制度进行了某些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改变只强调“通才”的方针,更多地吸收专门人才。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已达405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美国在此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官应具有专业技术,录用了许多博士。教授担任高级文官,素有“专家行政”之称,据1978年统计,美国90%的部长助理都有大学学历,其中一半人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据1979年日本人事院统计,中央政府机关50多万公务员中,高校毕业生占90%,内阁中也有许多经济学家担任要职。另外,法国在选录文官时也特别注重“专才”。

——摘编自崔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重用新式人才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5-17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的士人是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他们暂时还未进入仕途,却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阶层,是有功名的候补官员。

在明代,士人包括以下几种知识分子:进士、举人、监生、诸生等。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举人是乡试录取的优胜者。监生,即国子监学生,包括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生”。四种监生中,洪武初年官僚子弟比例较大,洪武以后百姓子弟日益增加,占了绝大多数。诸生,即地方府学,州学、县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民间私塾,一部分来自社学。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挑战,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四处讲学,在各地创办书院,弟子遍天下。他们不仅仅关注学问,而是学问,政治并重,今天广为流传的格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乡村,他们是有功名的头面人物,即社区和宗族组织的首领。

——改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士人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士人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6 . 明惠帝建文二年科举,原拟王艮为状元,胡广为榜眼。胡广在殿试对策中写下“亲藩陆梁(陆梁:猖獗之意),人心摇动”正中惠帝下怀,惠帝又见王艮“貌寝”,便擢胡广第一,还赐名“靖”。该事件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     
A.科举制走向灵活、实用B.容貌成为取士的重要标准
C.地方严重威胁中央皇权D.湖广地区已成为文化中心
2024-05-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显德元年 (954)七月,周世宗把枢密副使魏仁浦提拔为枢密使、检校太保,相当于宰相。“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己丑,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材料主要反映了周世宗时期(     
A.否定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B.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很激烈
C.尝试对中央官职进行改革D.注重宽泛灵活的用人制度
8 .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通过经学入仕,累世公卿的家族。如弘农杨氏,自杨震以后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后,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这些人既是最大的地主,又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士大夫的领袖。这些世家大族的出现(     
A.造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B.营造了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的风气
C.导致了黄巾军大起义的爆发D.使东汉时期选官用人唯“族姓阀阅”
9 . 据云梦秦简记载:采矿两次评为下等,“赀 (罚)啬夫一甲,佐一盾”;三年连续评为下等,“赀啬夫二甲”,并撤职永不叙用;“大(太)官、右府、左府、右采铁、左采铁课殿,赀啬夫一盾”。这说明秦代(     
A.突破“工商食官”格局B.实行严格的什伍连坐制
C.强化经济指标考核制D.设置专吏管理民营作坊
2024-05-11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恒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代以前,对官员为政表现的考课大多通过被考核者自陈政绩、御史审核记录的方式进行。到了唐代,尚书省吏部下辖的考功司专事官员考课,另外每年专门“敕定京官位望高者二人,其一人校京官考,一人校外官考”。这表明唐代(     
A.监察程序更加规范B.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
C.行政效率有所提高D.官吏选拔标准力求公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