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5 道试题
1 . 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内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     
A.增加了财政收入B.推动了监察机制的完善
C.扩大了御史权力D.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转型
2023-08-01更新 | 173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数据表明,明代平民出身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生员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清代,尤其清代后期,大行捐纳制度,富与贵紧密结合,影响力量趋强。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僵化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C.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下降D.四民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2023-07-29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

——陈荣香等《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朝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今天人才选拔的认识。
2023-07-28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后,一经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后成为常制。真宗时还两次下诏,重申这一制度,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据此可知,宋代科举(     
A.保障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考试流程最为严密
C.逐渐完善了科举考试流程D.徇私舞弊得以杜绝
2023-07-28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宋代,江西民间“为父兄者,以其子与文为咎(过错);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民众“多向学,喜讲诵,为文辞”。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加强B.陆王心学受到尊崇
C.市民阶层壮大D.科举制度趋于完善
2023-07-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A.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B.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2023-07-2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专制体制的统治需要,用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并以主要考时务策的形式选拔官员。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完备的阶段,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五十多种。唐朝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志士的推荐,从而出现了投向不同的投卷、公卷和行卷。武则天长安二年,还产生了武举,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负重等。宋朝时期是古代科举制改革时期,不仅放宽了科举录取的范围,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还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制度,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明朝时期,科举制经历了由鼎盛到衰落的历程。至清朝,科举制弊端日益显现,舞弊愈演愈烈,最终消亡。

——摘编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材料二   19281028日,依循孙中山“五权分立”的构架设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五院制的法案,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握考选、铨叙事宜”。19301月,考试院所属机构全部成立。1931年五中全会通过《国民政府组织法》,强调“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考试院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孙中山政治学说"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并有"独见而创获"的特色,是中西合壁的产物,也反映了孙中山理想中的政府机关应循法治原则、公仆原则、治国原则的精神。考试院是文官考试的组织机构,它的设立,是考试权独立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陈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科举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制的特征。
2023-07-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当时单纯靠门荫者逐渐减少,即使由荫入仕者,也常通过应试及第来改变身份。这反映了(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科举制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C.世家大族社会影响逐渐下降D.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2023-07-25更新 | 3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三国时期,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急需获得各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认可。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的“求贤令”,企图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夯实称帝的政治基础。曹丕的选择是(     
A.创立九品中正制B.拉拢朋党势力C.恢复基层的清议D.依据军功授爵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