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
2 . 美国文官制度不仅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而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由于无限的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同时,作为科考内容的儒家经典对“四维八德”十分强调。 这就使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尽忠,重视民间疾苦作为为官的基本信条。 作为治国的官员,清廉和品德就成为他们所要奉行的教义。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政府以枢密令正式确立“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一文官考试制度,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 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把考试程序与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 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 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文官的差异及成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68年,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1855年以来所录用的9826个文官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28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A.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B.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C.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D.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       
A.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B.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C.有利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D.有效防止了政治舞弊现象
6 . 有学者指出,与联邦政府相比,以城市经理人为主体的美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群体,更多的是专业化管理群体,扮演着真正的“行政角色”,而中央一级政府的公务员主掌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公共问题,是政治至上的。”这一制度体现了美国政体中的(     
A.分权制衡原则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原则D.代议制原则
2022-10-28更新 | 363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检测历史试题
7 .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1855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1870年6月,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实行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这一制度(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要求所有职位公开竞争择优录用
C.任用的官员随内阁更迭而更换D.杜绝了政治腐败现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
2022-09-19更新 | 1047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世纪初,英国开始设立常务次官;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员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由此,对英国文官制度发展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官负责制定国家政策B.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C.全体文官与内阁共进退D.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问责是通过考功即官吏考核来实现的。考核的方法是,一切官吏由其上级将他一年中的能力、表现、功过整理出来,对该部门的全体官员通读一遍,听取意见,议其优劣,而后确定应该评的等级,评定以后,集中送交吏部;吏部考核也不能一家独断,还有校考与监考,吏部尚书属尚书都省领导,所以尚书都省又要选地位威望俱高的京官二人,一人校朝官考,另一人校外省官考;又由于一切行政官僚均属尚书都省领导,考核如仅在尚书都省内部,仍然难免于一家独断,所以,再由地位上与尚书都省平列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各派主要官僚一人,分别监督朝官与外省官之考;考核结论作出来以后,京官需将结论与本人见面,外省官不可能逐一与本人见面,则需将结论材料送京,另外,还规定了凡是参与校考、监考的人,此后如果发现考核有误,均与负责考核的人,同其功过。

——王占魁《中国古代的官员问责》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吏考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国家与古代中国对官员监督的不同之处。
2022-01-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