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发端于欧洲。下表呈现的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现象。

阶段现象
16—17世纪的欧洲现象一:新教普及,教区和领土纠纷加深,17世纪欧洲战争频仍,严重社会危机。
现象二:超过界的宗教权威式微,教权国家衰弱,封建王权正统与国家主权得到确认。
现象三:新民族语言出现,宗教宽容与自由原则确立,世俗的资本主义世界观逐渐成型。
现象四: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的采邑制向各邦国、城市平等参与的“联邦制”发展 。
18—20世纪中期的世界现象一:欧洲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与思想革命交义进行,民主、民族主义逐渐普及。
现象二:以资本主义政治法律规范为政治联系纽带的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趋于成型。
现象三:一战与二战,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与民族主义的盛行。
现象四: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争取独立自主,强调主权完整的民族逐渐成长为民族国家。
20世纪中期至今的世界现象一:两极格局,殖民体系的瓦解,全球性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和强化。
现象二:全球化下,国家主权和国家认同遭受冲击,弱小民族国家的边缘化 。
现象三:传统民族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民族国家重构
现象四:区域集团化下,国家主权的让渡与维护,民族国家新样式的探素。

——摘编自张国清《民族国家的观念》等

请选取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某个阶段,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就该阶段的2—3个历史现象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 . 诗人海涅对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经由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他说:“这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今天仍通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一种语言上的统一。”海涅深刻阐述了(     
A.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B.语言差异与国家分裂的关系
C.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的关系D.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关系
2023-04-19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的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则,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的同等权利,也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惯例。它指的是(     
A.《战争与和平法》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国际联盟盟约》D.《非战公约》
4 . 17世纪初,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在其“占有理论”中强调,“发现”绝不等于“先占”,发现本身并不赋予物以任何法律权利,除非在所说的“发现”之前,它们是真正的不存在任何主权的土地。格劳秀斯“占有理论”的提出(     
A.激化了荷兰与英国的矛盾B.有效保护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C.旨在维护荷兰的海上霸权D.顺应了荷兰殖民扩张的需要
2023-03-23更新 | 275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5 .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6 .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2023-06-14更新 | 311次组卷 | 3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西欧民族国家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形成并得到巩固,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到国王手中。在王权盛行的17世纪,国王利用手中的绝对权力不断发动战争。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修斯强调国家主权,主张对战争行为进行限制。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法的认识。
8 .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A.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B.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D.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022-10-10更新 | 2154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2023-06-20更新 | 151次组卷 | 3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国家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场战争(     
A.建立了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B.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形成
C.确定不兼并不赔偿的新型国际准则D.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