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在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这说明,法国大革命(     
A.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B.增强了法兰西民族的主权意识
C.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D.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
2023-01-04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指出,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基础之上的主权国家。以下是该学者提出的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形式与典型国家,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民族国家的形成形式典型国家
A“资产阶级推翻王朝国家,建立为全体民族成员所认可的新的国家形态”法国
B“使用外交或武力手段把原本分散但又具有共同文化的居民进行统一”德国
C“伴随封建帝国的灭亡,组成帝国的民族各自独立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中国
D“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建立民族国家”印度

A.AB.BC.CD.D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基雅维利力图建立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不受教会控制的民族国家。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与洛克二人认为国家是人民契约、人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产物。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洛克指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摘编自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文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1912年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四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此后,共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团结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摘编自曾科《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华民族”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建国后党中央派大批民族工作队到边疆地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共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初步探索时期,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民族区域自治法》,因地因族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把握民族工作,进一步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近代中西方国家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12-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
4 . 在中世纪的法国,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然后认为自己是居住地区例如勃艮第人,最后才是法国人,然而在近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中世纪欧洲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B.宗教改革极大强化了各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C.亨利八世《至尊法案》建立专制统治D.激励人们保家卫国的《马赛曲》成为国歌
5 . 维也纳会议中《最后议定书》的附件《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从外交实践中解决了外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这(     
A.推动了国际外交活动纳入有序的轨道B.扼制了欧洲大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维护了欧洲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D.鼓舞了殖民国家为民族独立发声
6 . 马丁·路德率先用大众化的语言于1543年译出德文本《圣经》;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捷克宗教改革家胡司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并对《圣经》的捷克文本进行字斟句酌的校订。这一现象(     
A.实现社会生活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促使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C.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8年的《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该规定(       
A.赋予国联拥有解决国际争端权力B.实现了以国际法制约战争的目的
C.反映了当时世界的和平主义倾向D.充分尊重了各主权国家独立性质
2022-12-05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

材料二   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尚莲《中世纪英格兰官方语言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
9 . 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
2022-11-23更新 | 355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作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