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1866年,清政府在处理与朝鲜的关系时,理藩院“依照传统的礼仪”与朝鲜打交道;总理衙门则“全神贯注在令西人信服的推理的方式上,对于礼仪则不甚重视”。这表明清政府(     

A.将国际法与朝贡制度相结合B.全面接受了西方外交理念
C.摒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D.开始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
2023-06-20更新 | 446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2023-06-14更新 | 317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北省冀东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6世纪,一场因为宗教信仰引发的战争开始了,这场战争持续了30年,它的到来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民族是什么概念,也让他们损失惨重。但结果有得有失,参与这场战争的国家都有了自己的主权,且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从此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     
①确立欧洲国家的领土主权概念,让民族国家意识发展起来
②确立了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建立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原则
③确立国家权力至上,对国家发展更为有利
④为后世各国处理外交关系和宗教关系提供了借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13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预测卷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5 . 1337年,英法之间爆发战争。战争断断续续直到1453年才结束,英格兰失去了其在欧洲大陆的所有领土,彻底沦为“岛国”;而在基本实现统一的法兰西,贞德等人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这场战争(     
A.颠覆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传统B.促进了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英国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D.开了以谈判解决争端的先例
2023-03-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通史》目录节选
第三卷       专制、启蒙与改革时代(1648-1815)
第三编       法国大革命与德意志改革
第八章   德意志与法国大革命
第九章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统治和德意志改革运动
第四卷       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
第一编       德意志“革命”时代
第一章   复辟、危机和1848年革命
第二章   非凡的经济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快速经济增长
第三章   “白色”政治革命: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运动
第四章   革命时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

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之战,反法联军惨遭失利,拿破仑乘胜向德国北部进军,德意志帝国面临解体。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在学校礼堂对祖国同胞发表了连续十四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慷慨陈词:“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9年,当巴黎和会要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民族情绪被激起。青年学生站在民族主义最前沿,以实际的爱国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从5月4日运动爆发到6月28日拒签《巴黎和约》,知识精英、学生、工人、市民结成了一个“无形联盟”,引导了运动的方向——“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九一八”事变引发满、蒙地区分离主义危机,这种情况继续演化,甚至在华北这一中国政治的中心区域,竟有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对此,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到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推动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2)结合所学,简述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联系,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3-03-0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4(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部分人文主义者关于“国家观”的一些主张。他们的这些主张(       

人物

观点

但丁(意大利)强调只有皇帝才能把分裂的意大利统一起来,并从理论上论述了建立君主政权的必要性
蒙台涅(法国)专制制度是法兰西民族统一的支柱,是新人文主义文化反对政治上的各自为政、反对交战的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的宗教狂热病的支柱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若欲国强大,威权伸张,则一国须把军事认为举国唯一的荣誉、学问和职业
胡登(德国)建立以皇帝为首的贵族民主制和统一的民族国家
A.核心是反对分裂割据以追求民主政体B.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性和脆弱性
C.促使国家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D.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政体组织形式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东西对决、冷战尖锐的时期里,国际法的主题是“共处”,以维护国家独立存在和最低限度的国际秩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法的主题从“共处”变为“共合”——在国际关系各方面彼此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增进国际经济安定与进步;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法被称之为“共进国际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

——摘编自钱晓萍《略论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合意的产物。国家之间达成的价值共识是抽象与持久的“合意”,构成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量……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外交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等新价值理念,通过不断的外交实践与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以及国家的接受。虽然,这些新价值理念还没有进入国际法层面的“制度化”阶段,但运用国际法律制度将这些理念制度化是推动其成为国家之间价值共识的必由之路,而这也是中国在国际法上的重要方略。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理想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步纳入国际法的制度化轨道。

——摘编自刘志云《价值共识、国际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方略》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二战后三个时期国际法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每个主题出现的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
2023-02-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托马西乌斯(1655-1728)是第一个在德意志大学中用德语讲课的德意志人,他主张出版德语科学杂志,倡导个人信仰宽容,认为国家根据领土原则对国内的教会有无条件的统治权。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A.世俗王权持续强化B.自然科学成就显著
C.国家统一迫在眉睫D.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秩序发展史大事件

时间

大事件

1648年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1651年

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发动英荷战争。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在雏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此后4次续订并增补条款。

1928年

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

英、美、中、苏等50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7年

23个国家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70年

25届联大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进《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