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     
A.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B.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
C.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D.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很多人以为“中国”是指“中央帝国(MiddleKingdom)”,但这个词最初是指“中原的诸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不过,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此后,秦始皇不再需要争取人心,遂以暴政取代“公民权”。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及公民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的“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也是如此,因为贵族往往更敢于冒险,投资也更大胆。1603年的伦敦,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的晚年,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大城市的市政权往往把持在大商人手中:伊丽莎白时代的46届伦敦市长全部是12个同业公会或贸易公司的头面人物。在亨利八世后期的议会立法中,涉及社会经济内容的议案占总数的75%。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新兴利益集团与统治者之间的默契,使得奥尔森定义的“共容利益”不断扩大,正是二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2022-12-12更新 | 15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李时学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促进了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以下是莎士比亚(1564——1616)部分作品的摘编∶

——摘编自李时学《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国家建构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此前一切国内战争与对外战争所无法比拟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首次获得了“战胜国”身份。尽管列强对中国的尊重程度并没有根本改变,仍将中国国家利益玩弄于股掌之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毫无收获。二战结束后,中国获得的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还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成功确立起在民族国家的国际条约体系中的自主地位。

——摘编自任剑涛《催熟民族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建构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中国“催熟民族国家”的表现。
2022-12-07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该体系是:(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
5 .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2021-11-20更新 | 709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在第1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3条是规定程序问题。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战公约》的历史影响。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非战公约》,1928年8月27日由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其由序言和正文3条组成。第1条,缔约各国郑重声明: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3条是规定程序问题。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且各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各自的解释和保留条件,如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摘编自高秋芬《评析<非战公约>》

材料二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衙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所体现的原则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8 . 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
A.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B.具有明显的虚伪性C.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D.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016-11-27更新 | 505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