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2021-11-20更新 | 709次组卷 | 30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021-10-27更新 | 348次组卷 | 46卷引用:四川省树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是竖条的,如法国、意大利、爱尔兰。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则是横条的,如德国和俄国。大多数国家的国旗不得不与敌对政权的国旗展开竞争。近代欧洲诸国的国旗
A.凸显了各国民族特色B.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
C.深受近代艺术的影响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2021-04-23更新 | 1189次组卷 | 3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国际法举要
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以前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成《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与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2021-02-06更新 | 1076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列宁在1916年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国家的自决权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2020-10-01更新 | 517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与罗马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     )
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
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2020-09-23更新 | 553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认为,从维也纳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的“权力政治”原则。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也没有经常利用他国的暂时脆弱;相反,大国做出了更多的退让,而没有选择通过战争或者武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危机。该学者意在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
A.大国主导、利益优先B.保持克制、寻求共识
C.集体安全、欧洲均势D.协调矛盾、强权政治
2020-09-22更新 | 1054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如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法国
2020-07-06更新 | 529次组卷 | 46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这一破坏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这两次大战对世界历史具有相似的意义。不过,它们也存在着重大差别,这些差别对当今的国际舞台有着重要意义。比起先前的霍亨索伦王室和哈布斯堡王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欧洲和亚洲旧秩序的破坏要大得多。德国入侵占了整个欧洲大陆,日本人则侵占了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是,这两大帝国都是短命的。它们到1945年已不复存在,留下了两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的地区在内的权力真空。同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差不多,这两大权力真空的存在导致了冷战的爆发,使各交战国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

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臣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加强形成了鲜明对照。20年内,欧洲诸幅员辽阔的帝国几乎全部消失。因此,战后不久全球两大著名的发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欧洲全球霸权的破坏”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