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的科举制在16世纪就为西方国家所知悉,西方人把中国看成西方文官制度的故乡。伏尔泰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赞不绝口,他美化中国科举制的目的是利用中国来攻击法国封建王朝的专横;孟德斯鸠对中国是持批判态度的,但他却用中国的科举取士谴责法国的以财买官。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儒家创设并转化礼仪,其目的是相互尊敬,教化文明,消解冲突,扩大共识,按照今人的话语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是国家层面推行的礼仪文化制度化建设,即国家礼典的编撰。从历史上看,这一过程从汉代到唐代,最终形成了现存最早的国家礼典——《大唐开元礼》。全书共150卷,依次为,序例(卷1-3),吉礼75卷(卷4-78),宾礼2卷(卷79-80),军礼10卷(卷81-90)、嘉礼40卷(卷91-130),凶礼20卷(卷131-150)……在《开元礼》中,不仅增加了应当服丧的条文,还有的加重了服制。这些都是“缘情入礼”的具体体现。《大唐开元礼》对唐之后的国家礼典影响深远,不仅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中也发挥了明显影响。

——摘编自路则权《儒家礼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西方国际法学说叙事模式的最近一次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二元对立的思维。这就使得走出国际法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未绝的主线。……七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缔约5300余项,主要为涉及国家关系的政治性条约。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1990年至今,中国共加入300余项多边公约,缔结1.7万余项双边条约;服务对象也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中国全面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概述科举制度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大唐开元礼》的特点、地位,分析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国际法的。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为战后国际法学说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所做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断的交融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后出现的秦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后出现的隋唐王朝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中国,当国家强盛的时候,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如汉朝对西南、西北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元明清对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政策等。各少数民族在交往中也向往和学习中原文化,儒家文化教育、中央集权制度、开科取士、农耕文明也传到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然而,各民族的矛盾斗争也时常存在,如王莽对匈奴的政治贬损和侮辱性政策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进入中原,使人口大减,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摘编自韦良云《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1923年,国民党明确提出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的任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为其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和民族平等、自决自治的新内容。1929年,国民政府设立蒙藏委员会主管蒙藏等少数民族事务,蒙藏委员会对蒙藏等地区发挥着政治联系和监督的重要作用。从1929年到1932年,国民政府坚持“为土著人民谋利益”的原则,相继出台《筹备移民殖边办法》《蒙古农业计划案》等文件,“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基点,一方扶植其发展,一方力求各民族的精诚团结,并以尊重及融合各民族的宗教习俗”为重要途径,在北部地区大力推行移民放垦政策。

——摘编自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材料三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创举。民族区域自治下,各民族平等地享有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消除了民族间的相互歧视与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各方面的自治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雪雁《民族区域自治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民族政策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2024-04-23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统一全国,朱元璋在前朝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进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民族政策。朱元璋认为“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对蒙古族,一方面武力打击,一方面承认元朝曾经统治中国的正统性,运用怀柔手段笼络安抚蒙古贵族和平民。对南方各少数民族,主要侧重“以德怀之”。政治上,继承土司制度并加以改进,推行土流合治;文化上,“用夏变夷”,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儒学;经济上,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

——摘编自杨杰《论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积极推行“重边教,宏教化,以固国族而成统一”的民族同化政策,如提倡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奖励内地人民移住边疆或边疆人民移住内地、推行“国语”运动等,以便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汉化的中华民族”。受此影响,贵州大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汉苗通婚、统一服装等运动。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三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相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言,社会供给的不足和结构性失衡,这种不足和结构性失衡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为此,党中央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着手,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提出在民族地区重点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的政策法规,取得了卓越成就。

——摘编自张学敏、柴然《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政策发展及新时代走向——基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民族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民党的民族政策。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民族政策的看法。
2023-07-27更新 | 6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民族观在中国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观念上,四夷和诸夏实在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这里所谓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

——摘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自孙中山《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进程证明了,我们过去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占主导地位的。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工作回到了正确轨道,从1992年开始,我党民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把思想观念建设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体现了我党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关心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也标志者我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日臻成熟和完善。

——摘编自王延中、周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2)概括材料二中民族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侧重点的变化,并分析该民族政策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国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稳定且内涵丰富的治理方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所体现的“羁縻”原则或精神,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实行间接统治,即以夷治夷,利用被统治民族的领袖对其所在民族进行间接统治;其二、以因俗而治保留被统治民族的行政统治方式,具体要求做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其三、以怀柔之法笼络被统治民族上层,进行封官加爵,给以俸禄冠戴。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就是通过特殊的民族行政建置予以保证。

——郭苏星、孙振玉《论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

材料二   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申述,应根据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民族政策的规定。又关于各少数民族的“自决权”问题,今天不应再去强调,过去在内战时期,我党为了争取少数民族,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它对各少数民族特别表现为大汉族主义)曾强调过这一口号,这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但今天的情况,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已被打倒,我党领导的新中国业经诞生,为了完成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分裂中国民族团结的阴谋,在国内民族问题上,就不应再强调这一口号,以免为帝国主义及国内各少数民族中的反动分子所利用,而使我们陷于被动的地位。在今天应强调,中华各民族的友爱合作和互助团结,此点望你们加以注意。

——《中共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自决权”问题给二野前委的指示》

材料三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199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朝实行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并指出其边疆治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战时期”我党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措施,分析该“指示”中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该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会议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各国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特点和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提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会议的主张。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

——摘编自刘卫宁《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3-07-28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秦汉卷》下册

材料二   北京政府外交部在继承清外务部的基础上成立,同时又对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各部官制加以改革,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的规制……由于当时各方都深切地认知到外交对中国的重要,所以在北京政府内阁中,外交部居各部之首。陆徵祥首任唐绍仪内阁的外交总长,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由职业外交家执掌外交的新时代……北京政府外交部参照西方外交部模式重组,结合实际适时进行官制改革,确定了外交部内部结构与分工,为外交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摘编自易中梅《民初外交部研究(19121916)》

材料三   中国多次公开宣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328日,柏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外交往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外交部成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实践的角度说明新中国是怎样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3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1954年,日内瓦万国宫,新中国在这里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2017年,在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以双赢为前提、取代西方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中国的和平外变进一步走向世界;60年后,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学人一起重温万隆精神,再次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

——摘编自国纪平《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及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并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今日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一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改编自向达《唐朝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此同时,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民族关系与世界关系上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处理当今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启示。
2023-09-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