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5 道试题
1 . 较量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上,与会各国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配额展开了较量。该基金总额预计为80亿美元,各国的基金配额与该国可以得到的资金援助额度有关,它还以投票权比重的形式体现了该国在该组织中的话语权。

美国代表怀特认为美国配额应为29亿美元左右;英国(包括其殖民地)大概为14.5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应是苏联和中国。美、英两国都将苏联代表团视为“最重要的代表团之一”。由于法国被占领,怀特说:“我可不在乎法国的排名。”

苏联人成功地扩大了本国的基金配额,主张对于那些国土遭遇敌国占领的国家(如法国),在保留其原有基金配额的同时,减少其25%的认缴资金。

法国人表示,他们将“支持所有有利于被占领国的提议”。当法国代表对法国的配额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表示不满时,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直言相告:美国、英国、苏联以及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四大国”,而法国则不在其列。

埃及人想要得到国际稳定基金执行董事会执行董事职位(最终却没有得到这个职位)。

新西兰代表团对本国5000万美元的配额表示不满,澳大利亚也表达了同样的不满。

——摘编自埃里克罗威《布雷顿森林中的角力》


(1)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各国的主张可以分为哪几类?归纳每类的主张。
(2)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领导人在公开场合严厉指责“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霸权”。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要求:首先分析材料中观点产生的原因,然后一分为二地阐述对观点的看法,最后提出总体认识。
2023-01-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荷兰控制了地中海并渗透到大西洋、印度洋,扼住西欧的商业咽喉。此时的荷兰商人是贸易方面的中间人、欧洲的代理商和经纪人。荷兰在东方抢占的殖民地多是贸易环境较好的地区,不用把过多的流动资金变为固定资金,只需流动资金就能获得所要的商品。荷兰的特许公司往往只是一种媒介,无法长期经营某一开拓性的事业。这些公司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时,就有如浮萍一样,飘来飘去,相当脆弱。在竞争中根本就不是深深扎根于殖民地的英国公司的对手。到了18世纪,荷兰商业资本家把资本从商业和手工业中撤离出来,转向金融业使之成为纯粹的生息资本。他们通过放债或购买有价证券,坐收利息。

材料二   17-18世纪,英国商人资本大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投入生产中,不少商人资本家亲自组织生产活动。在这种商业贸易战略中,商业资本不仅控制了商业体系,还逐渐控制了生产体系。英国的海外殖民大多处于经济环境不太好的地区。英国商人资本要想在殖民地站稳脚跟,需要投入资金进行“生产性的开发”,如在殖民地进行修建基础设施,投资种植园或矿山等一些生产性经济活动。英国海外商业扩张,殖民地开发,新消费市场的增大,促进了国内生产高涨,中小商业资本把资本大量地投入到制造业。在英国商业贸易发展战略中,生产性部门在社会经济中加重,催生着新的大工业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工业资本主导时代的到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翠芳《商人资本国际流动与近代西欧社会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荷兰和英国商业资本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商业资本对英国历史的意义。
2023-04-26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发西部新土地是美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则是美国成功开发西部的重要因素。在西进运动中,1800—1920年,有超过三千万人移居到美国。靠着移民们的辛勤劳动,西部荒漠渐渐变成了可供耕种的富饶地区。西部农产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易腐烂变质,这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81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洪流越过大西洋,涌向美国。就美国而言、工业革命使东部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需要西部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也使西部农业逐步向商业性方面发展,需要东运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不断增多。因此,改善交通状况的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变得日益迫切。

材料二   美国西部交通运输事业的改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修建收费公路和改善公路状况;二是修筑运河和改善河道;三是修筑铁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速了西部的开发,对整个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有促进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克纳在评价铁路的效用时说道:在开发西部方面,在为西部的产物提供运输便利方面,在刺激东部的制造业方面,在加速劳工组织方面,在联系各个地区方面,在对边远地区推行文化教育方面,都与我们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每个方面交织起来,起着息息相关的作用

——以上均摘编自姜德琪《略论美国西部开发中交通运输条件之改善》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美国西部开发改善交通运输的意义。
2023-04-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通济渠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盛极而衰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三月,征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通济渠东段所经过的路线是引黄河水循汴水故道,入于泗水,注入淮河。苏轼《书传》说道:“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通济渠),非炀帝创开也。”

——摘编自潘镛《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

材料二   南宋建立后,依然面临着金军的严重威胁,南宋统治者为了防金兵南下,破坏了运河上的各种设施,务使金船不能南下。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夺泗入淮,夺淮入海,金统治者听任黄河泛滥,以贻祸南宋。于是淮水流域一带,遂常闹水灾。淮河改由运河南流入长江。通济渠逐渐淤塞为陆。元朝定都北京,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又开辟了海运,导致通济渠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改编自《宿州市志》


(1)据材料一指出苏轼认为通济渠“非炀帝创开”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济渠的贯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济渠衰落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古运河盛衰的因素有哪些?
2022-12-17更新 | 21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西晋)鲁褒《钱神论》


从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作者抨击了当时什么社会弊端?
2022-12-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及其河网示意图)

材料二

多尔衮在奏请顺治帝移都燕京的奏折中,阐明建都的理由时说:“燕京势据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今既蒙天界,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则宅中图治,宇内朝宗,无不通达,可以慰天下仰望之心,可以赐四方和恒之福。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摘自王明德《论清初定都及其历史意蕴》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宋清两代定都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
2023-03-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三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经济生活变迁

材料一   17201800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颔占世界总额比例折线图


——依据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各国对外贸易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形态

工业革命前古典金本位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当代
亚欧间长期存在贵金属流动,后扩展到美洲主要局限在先进工业国家共产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际货币体制之外世界各国普遍地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
货币流量较低资本中等水平流量空前的资本总流量
日交易和周交易24小时交易开始同步的24小时交易
商人和银行网络开始发展起来银行间网络出现,政府之间协议构建金本位跨国银行重新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国际金融跨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广泛的国际监督和管制

——依据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整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简析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三   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

民国初期,北京实施了第一次有近代意义的街区规划。随着皇城墙被拆除,封闭的皇城改造成人人可以自由通行的开放空间,皇家坛庙园林也陆续开放为公园。环城铁路建立,北京的城墙打开十余个谿口,建造了15个洋式火车站

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通过重塑城市风貌,把北京建成了大工业基地,还修建了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开辟圆明园等20多处公园。由于采取“先生产、后生活”方针,导致工业用房和生活用房比例失调,住房供应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古建筑被大量拆毁

2017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一2035年)》。北京市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转向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设立雄安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构建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

——摘编自王崇烈《北京城市更新实践历程回顾》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评析北京城市建设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检疫观念在1346年就已经存在,这起源于《圣经》中驱逐麻风病人的论述。检疫规定首先在拉古萨(1465年),然后在威尼斯(1485年)成为制度;此后在16世纪的地中海地区被广泛效仿。尽管人类(进港40天内)被禁止上岸,老鼠和跳蚤的上岸却禁止不了。城市政府对恶性疾病的反应相当迅速,比如在鼠疫爆发时保证食物供应、建立检疫所、招募医生,甚至组织丧葬,并为公众制定相关行为规范等。城市当局体现了他们的活力,而正是这种活力使13501550年成为欧洲城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德国和意大利诸城邦。

材料二   科学家成功地发明了廉价而有效的方法,以控制各类传染病。不仅如此,能够有效推广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构,也在各地迅速出现。国家级和地方性的卫生委员会和医疗服务组织遍布全球,军队的医疗团队也在与社会机构同步(甚至提前)发展,以至于到20世纪下半期,专家们倡议要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目标。但人类更多地向更大的城市中心的迁移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以往常见传染病的接触。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竞赛,一方是医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另一方是生活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传染病及其(并发)慢性病的强化。

材料三   毋庸置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价值观变迁,绝不可能仅仅取决于瘟疫;然而,瘟疫流行以及城市当局应对瘟疫的成功方式,肯定对欧洲意识形态的划时代转变发挥过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至16世纪欧洲城市积极防控传染病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以上材料,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解读。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

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 1200 前后繁荣起来。他 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 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 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并从他们那里 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 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 在可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 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 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 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 世纪中期,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 了可可的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 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175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 麻尔森”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 22.5 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 19535 件,数量仅次于茶具。

——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3更新 | 437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聚焦:梳理现代食物生产、储备发展的过程,归纳其取得的成就和原因,分析消除贫困与食品安全的措施?
历史进程与主要成就备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机械化
集约化
_
粮食生产现代化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推动传统农业向____农业转变
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____农业现代化——机械化集约化
【美国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大中小型结合】
20世纪下半叶——:农业高科技化
优良____技术推广化肥技术广泛应用
设施农业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农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农业机器中人工智能化应用如农用机器人推广
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养殖场牧场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水产养殖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制约食物生产储备的因素】
工业革命机器生产的推动
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批量生产
农业机械投入使用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
杂交育种技术
玉米新品种1930年美国培育出
小麦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
杂交水稻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____年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人工智能技术
食物储备技术
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粮食储备技术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界50年代____国使用
低温低氧储粮技术20世界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万吨大型粮仓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
粮食储备自动化智能化
冷冻食品技术
冷冻食品工业20世纪20年代起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
____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消除饥饿食品安全
首要任务
粮食安全问题
原因: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减小
对策:
方针:立足____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政策: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创新
科技:农业科技进步
食品安全问题
原因:____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过度使用
对策:颁布法律确保食品安全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原因:
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耕地减少
长期投资不足与金融经济危机
国际政治经济压力
气候变化
应对:
政府政策支持制定法律法规
增加农业投入
提高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____合作

2022-11-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