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之后,亿万年来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开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掀起了动植物以及人种的迁移融合狂潮。这一交换将玉米带到了非洲,将番薯带到了东亚,将马和苹果带到了美洲,将大黄和桉树带到了欧洲,同时也交换了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生物。欧洲人所做的只是将大部分美洲和亚洲,以及小部分非洲改造成欧洲的生态版本,从而让他们这些外来人口更舒适地享用这块新土地。欧洲人的远征和扩张促成了全球生物物种的混杂、交换和融合,最终导致各大洲的生物种类越来越相似,同一化程度加深。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是从旧大陆引进的。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影响深远。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2 . 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②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④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 . 根据美国学者亨利·多宾斯的研究,17世纪的北美印第安人中爆发了12次天花、4次麻疹、3次流感、2次白喉、1次斑疹伤寒、1次淋巴腺鼠疫和1次猩红热。这一现象(     
A.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B.导致了美洲文明的灭绝
C.是人口和物种全球流动的结果D.标志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4 . 汉代,葡萄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有王翰的传世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与葡萄同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是(     
A.苜蓿B.番茄C.玉米D.辣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后,玉米、马铃薯、烟草、咖啡、可可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同时小麦、水稻、葡萄、黄瓜、马、牛、羊等也在美洲获得推广。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使农作物跨洲交流成为可能B.推动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C.改变了各地民众的生活习惯D.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6 . 在中世纪的英国,肉是奢侈之物。进入15世纪,英国乡村屠户的生意逐渐兴旺起来,村庄永久性啤酒馆相当普遍。这表明(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B.食物储备技术进步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C.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推动饮食结构变化D.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7 . 英国人最初认为吸烟是落后群体的消遣。17世纪开始,中产阶级认为烟草不仅有神秘的药用价值,还能让其与他人自由交流从而彰显其富裕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烟草逐渐被推广为大众化消费品。该变化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的传播B.自然科学的普及
C.社会阶层的流动D.经济利益的驱使
8 . 下表内容是清中期安徽县志中关于玉米种植的记载。由此可见,玉米种植的推广(     

名称

概况

绩溪县

乾隆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

旌德县

嘉庆年间,种包芦者,都系福建、江西、浙江暨池州、安庆等府流民,租山赁种。
A.伴随人口流动B.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C.加剧土地兼并D.促使主粮发生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种植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在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

——摘编自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等

材料二 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欧洲。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两大交战集团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长期的战乱致使各国都遭遇了食物紧缺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战争中,马铃薯块茎由于深埋地下而躲过了被侵略的劫难,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并在国家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马铃薯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

——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的世界传播及对中国主食产业开发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在中国和西欧广泛种植的相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作物引进应关注的问题。
2022-11-2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