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墨子也认为天神不过是“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是人手中的工具。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已经把人道与天道截然分开,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著名论断。 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法文化。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新国家应有新青年”,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人民来做皇帝”“予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按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理论逻辑,民国政治形态应逐步推进,民国应逐渐走向社会“自治”和“宪政”基础上的国民自主,“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王旭《做主:民主观念的多重维度与近代中国政治话语之演进》

材料三   孙中山经选举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不过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而是由内地18个省的代表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在3 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这样的选举程序,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源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语,都饱含着创新精神。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何星亮《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据统计,到19世纪后期,“寄寓”海外的华民在饱受苦辛和“侵侮”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稍能自主,或有所发展,于是开始对国内有了侨汇,还有华侨投资于国内城乡事业。进入20世纪后,此风愈盛。据此可知(     
A.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B.华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C.晚清政府被迫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D.华侨投资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增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以后,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埃及文明。宗教不仅干预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而且影响了文化的发展,甚至渗透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到了新王国时代,在文学、艺术创作和宗教活动中形成了某些固有的传统模式,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既不像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样可以为几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所利用,也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的演变不同,它仅仅为古代埃及民族所利用。当希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后,他们带来了复合的弓、青铜短剑、盔甲,以及马拉战车等新式武器和装备,并被埃及人在对外战争中所利用。在埃及的基督教艺术中,希腊的奥林普斯诸神如阿波罗、爱富罗底、赫尔美斯等受到特别的爱戴。罗马在征服了埃及之后,在法老埃及专制主义基础上,以罗马帝国的专制主义制度统治埃及,形成了更为强化的专制主义政权。

——摘编自刘文鹏《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具有明显的“重商”倾向,“商人”在阿拉伯语中有“聪明人”之意。阿拉伯半岛在地理位置上沟通东西,使其成为天然的陆上商业要道。蒙昧时期,贝都因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虽然是游牧生活,但他们也通过从事经商活动来获取生活资源。古代阿拉伯人或“自己经营商业”,或“受雇于商旅,为别人做驮夫、镖客或向导”,不断促进商业活动在阿拉伯半岛的繁荣。《古兰经》中提到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并把为经商而周游各地的人们与为真主而作战的人相并提。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并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

——摘编自肖凌《阿拉伯文化传统中的“重商”倾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埃及文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文化传统中“重商”倾向的成因,并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593年,利玛窦率先将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寄回欧洲。他特别注意到了儒家思想的非宗教性特征,采取了“以耶合儒”的会通策略,在尊重中国儒家文化的同时,着力寻找儒家学说与基督教神学的互通之处。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A.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B.推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普及
C.旨在弥合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D.彰显了基督教的普世性和优越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阳(太原)——北齐别都,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太原王家峰发掘的北齐武平二年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是目前已发现的北朝晚期砖构壁画墓中惟一完好的一座,对了解当时墓室壁画绘制的技法和绘画艺术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基中出土了300余平方米彩绘壁画,包括基道两侧的仪仗出行队列,基室四壁的墓主人家居宴饮、出行备马备车场面,以及天象神兽等内容。壁画在艺术创作的技法上深受中原画论影响,壁画中人物的服饰样式、形制多有汉晋之风留存。基花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壁画中有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仆吏和带有异域风情的精致福袍,侍女的间色裙以及备马图的马鞍布帛上均可见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图案的联珠纹样,基室残存的一枚嵌宝石戒指为西方传入之物。基道两侧点缀着具有浓厚佛教意味的宝相莲花和云气纹饰,蕴涵着基主死后世界的四时顺畅、环境和谐之意。

——摘编自常晓君等《北齐徐显秀基宣壁画中装饰图像跨文化叙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显秀蕴室壁画所包含的文明类型并说明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显秀墓室壁画的史学与艺术价值。
2024-02-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
C.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D.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
2024-01-20更新 | 576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A.促进了文化交流B.扩大了疆域版图C.增强了经济实力D.拓展了贸易范围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么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不竭的长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2023-03-21更新 | 1442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西省襄汾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