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九年(18年),康有为“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的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他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之外,增加了“经世之学”,以“通变宜民”。他认为孔子“因时立教”,“天下道术至众”,而应“以孔子为折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以青年群体为对象,以法兰西文明为标杆,以民主、科学为利器,以伦理、文学、教育、社会等革命为内容,指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的旧思想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

——摘编自徐光寿《陈独秀与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的共性,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其特点做一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康有为的思想相比,陈独秀思想的明显不同之处,并简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理学为旗帜的新儒学的理性精神,在11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的北宋时期,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达到顶峰。布衣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开启了活字印刷时代的先河,军事著作家曾公亮和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了火药配方和水罗盘指南鱼的制造方法。数学家贾宪在其《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中所创造的开方作法本原和增乘开方法,600年后才有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达到同一水平。天文学家苏颂在其《新仪象法要》中,描述了他与韩公廉等人合作创建的水运仪象台,其中有十几项属世界首创的机械技术,包括领先世界800年的擒纵器。建筑学家李诫著《营造法式》(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以其权威性作为建筑法规指导中国营造活动千年左右。

——摘编自董光璧《中国科学传统及其世界意义》

材料二   17、18世纪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实质性时期,它以本身的科学成功影响并成就了这一实质性的转变。自然科学给这个时期的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科学孕育的理性思维及其原则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都引起了新的变革。1718世纪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非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而是科学精神。科学在改观旧世界面貌的同时,也紧紧依持当下的社会史境。尤其是科学与宗教,它并不是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无关的,在17世纪它只是一种基于神学的根据而进行的分化,而对神学的摆脱则可能标明科学已经取得了同科学的女王(神学)的分离。17世纪历史的中心点乃是科学精神的旭日东升,它以鲜艳的理性的光辉照耀着将临的未来。

——摘编自赵立坤《论17世纪科学革命的理性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我国传统科技达到顶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西方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并分析这转变对当时世界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三次西征以后,蒙古统治者挟持军事上的胜利,将大批被征服者迁徙到东方。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回人,这些回回人原是居住在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迁入中国后从事手工业、农业和充当职业军人,担任传教士,或者依靠贸易为生,少数人在中国当了官。另有一些从唐宋以来就频繁地出入沿海港口、经营对外贸易的阿拉伯人,和当地民族居民通婚,产生了“土生蕃客”的侨民世家。回回人东迁以后,这些穆斯林侨民也加入回回这个队伍中。从那时起,在中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点的,使用汉语而又具有学习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回回民族。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2019年全球移民数量2.72亿人,2020年的数据为2.81亿人。欧洲占国际移民总数的比例达30.9%,亚洲30.5%,北美20.9%、非洲9%2020年,65%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约占78%的国际移民处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8930万人。

——摘编自陈积敏《当前国际移民的新动向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回族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国际移民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于20156月发布的年度《战乱世界:全球难民趋势》,2014年,战乱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导致1950万国际难民与3820万国内难民,其中约53%的难民源自于叙利亚(388万)、阿富汗(259万)与索马里(111万)。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叙利亚、阿富汗等西亚北非难民通过各种途径前仆后继地跨越地中海和国界线,奔向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移民网络,对难民提供了更人道、更好待遇、且经济富庶的欧洲国家。正因为如此,欧洲境内始终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难民。2014年欧洲境内的难民数量达到670万人,比2013年增加230万,从而形成二战以来欧洲最严峻的难民危机。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结构、成因及影响分析》

材料二   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裂,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新的考验和问题,如波兰指责德国无上限接纳难民之举是将难民问题输出至其他国家。近年来,欧洲可谓危机不断,还没有彻底走出债务危机,又遭受“意料之外”的难民危机,这势必影响欧洲的经济改革,进而阻滞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而在大量难民中,难免会有恐怖分子混入,埋下无穷隐患,这又会诱发对难民人群的歧视与仇恨。当然,大量的难民涌入也有可能缓解欧洲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德国为例,到2030年,80岁以上老人预计超过630万,而人口将缩减至不足八千万,外来移民目前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摘编自王刚《欧洲难民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亚北非难民选择涌入欧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难民危机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吕氏春秋》等典籍就已记载了舞蹈的起源。商代祭祀频繁,以乐神人,跳舞盛行。周室初兴时,周公制礼作乐,把前代礼乐作了一番整理,对舞蹈的顺序、时间、器具,都有明确的规定,舞蹈也由初时用于祭祀和国家典礼渐渐用于会宾游宴。自周秦而后舞蹈之道渐广变化也逐渐增多。三国之际,魏武帝曾增损汉乐,晋仍沿袭其旧制,以太常官监督管理。唐武后作《圣寿舞》,用舞者140人。宋承唐制,发明了队舞。元代郊庙宴飨的乐舞基本沿袭前代样式,只是增设了各种乐队。明朝增设乐官乐舞生,以为郊庙典礼之用。至于清代,一般郊庙乐舞,和明朝差不多,但也保留着满族习俗的舞蹈。

——摘编自赵敏《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浅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歌舞剧院编排的《丝路花雨》登台亮相,迎来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欢呼。舞剧本身以我国古代唐朝盛世作为文化背景,再现了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外,焦点更放在了“丝绸之路”,大胆创作的思路,让东方艺术走出了洞窟,进入了社会现实生活。舞剧创作中,紧紧围绕时代需求,以“和平”为主题,运用神话色彩、民族风格、宗教元素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成功诠释了我国古代胡腾、胡旋、霓裳羽衣、清商乐舞的灵动身影,由此标志着进入当代敦煌舞蹈的开端。

——摘编自李鑫《敦煌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舞蹈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敦煌舞蹈得到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舞蹈的意义。
2024-02-0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考备考精英联赛调研)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 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9011930年间入境美国的移民达1821万,平均每10年为607万,但在19311940年间入境移民只有52万人,如果除去被迫迁离美国的45万移民,那么实际入境人数只有6.8万,是1820年以来的最低时期。而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还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特别是美国参战后,源源不断的军事订货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数百万青壮年奔赴战场后,劳动力不足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美国政府于1942年先后同墨西哥、加拿大、纽芬兰等国签订引进合同劳工的协议。受这一政策影响,来自墨西哥的劳工人数高达500多万,他们在美国各地从事采矿、农业、纺织和运输等行业的工作。如果说政府引进合同劳工标志着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由严格限制向灵活放宽转变的开始,那么194312月,美国国会废除所有排华法案则是这一转变的继续。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和军事围困的同时,频频颁布难民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53年的《难民救济法》、1957年《难民逃亡法》、1960年《公平难民法》和1962年《移民与难民法》等。其中1953年法案是为东欧的政治难民制定的,1957年法案接纳了匈牙利逃亡者,1960年法案的安置对象是古巴革命中被推翻的亲美势力。当然,美国也实施了一些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法案,如19537月法令允许500名外籍孤儿入境。除了吸纳接受难民,1957年法案规定:凡是来美修业的学生、教授和技术人员,如果担心回国后受到迫害,则可居留美国,其配偶和子女亦可自由入境。1960年法案实施后,到1980年,美国共安置了80万古巴难民,他们来自社会上层,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条件优越,因而构成了西半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才流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茂信《19401980年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美国的社会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帝国是依靠武力建立的军事大帝国,境内各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各行省都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巨大的经济、民族和文化差异,单靠军事征服不能彻底消除。帝国后期,对外战争减少,战俘来源严重匮乏。而贵族阶层对于奴隶劳动的严重依赖,造成生产衰退和经济崩溃。加之奴隶主对奴隶的盘剥与压榨,激化社会矛盾,给蛮族入侵提供可乘之机。对外征服战争也使罗马人变得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失去了简单朴素、吃苦耐劳、尽忠职守的罗马精神。趋于消极的社会风气影响军队,使军队人数和战斗力断崖式下跌。

——摘编自徐宁《一个强大帝国的软肋》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发起的这场翻译古代东西方文化典籍的学术运动,连通两个世纪。主持这场翻译运动的是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它重金聘请不同民族的近百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翻译希腊语著作100多部,波斯语著作约20部,印度语著作约30部,奈波特语著作约20部,从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翻译过来的文学、艺术和科技著作也有几十部。阿拉伯人在直译原著的基础上还做了大量的校勘、注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大量新的学术著作。……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又译成拉丁文转渡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摘编自沈清波《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穿过沉寂的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出现多方面经济制度变革,如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进一步发展、城市街市制、鼓励海外贸易等。宋朝商品经济活跃,经济活动不再有时空限制。官民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互动融通,使宋代经济具有超过前代的活力和开放性。宋朝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对外贸易中心由西北陆路向东南海路转移,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观念习俗出现新变化。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措施,为不同阶层打开通过科场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宋代出现诸多新变化,经济运行更有活力,社会流动更为畅通,城市生活更加自由,这些无疑是宋代社会的进步和宋代历史的亮色。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材料二   北洋军阀将政治军事化,以武力军权操纵内阁和国会,引起国内政局混乱,但对民主制的坚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近代化。各派军阀为扩充势力支出军费和大举借债,造成财政体系崩溃,但其正商业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北洋军阀对社会控制的松动和经济剥削引发社会动荡不安,于此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却异常活跃,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复杂、政治黑暗、经济混乱,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

——摘编自傅圣凯《军阀统治对民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宋代“经济运行更有活力,社会流动更为畅通”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中也酝酿藿光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