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天水麻辣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也让麦积山厚重的佛教文化生动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栩栩如生的“东方微笑”小沙弥造像让人产生浓厚兴趣,无数游客来此打卡,一度门票售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不同地域文化兼容、互补而博大精深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的伦理观念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长期并存、形成文化认同
2 .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比如朝鲜创造出了谚文,日本创造出了假名,越南创造出了喃字,这说明(     
A.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和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亚洲各国仍有必要坚持汉字教育
B.上述国家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形成自己的文字特色
C.上述国家把汉字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大国辐射这一世界意义
D.东亚国家依靠汉字作为载体,在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汉字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
2024-04-0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遣使求法后传入中国的。但在此之前,佛教已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传入中国内地及西藏、云南等地,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传播期间,常发生僧侣与道士斗法取胜的故事,这为佛教吸收了众多权贵的皈依。经过两百多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译经活动。起初主要由私人支持的外来僧人主持,东晋道安和尚则是本土僧人主持译经的第一人,而唐朝玄奘和尚主持的译经活动则是历史上的一个顶峰。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此外,汉译经书还强调前世福报和转轮圣王,为帝王的庄严、王朝的更迭和帝王的世袭提供了有力论证。

——摘编自方永《试论佛教中国化》

材料二   唐初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并保留其免赋役等特权。虽有韩愈等指出佛教的弊端,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反击回鹘的战争和平定刘稹叛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或弃乡逃亡,或铤而走险,或遁入空门,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也多皈依寺院。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下诏:“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并要求“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不仅“令年五十岁以下僧尼还俗”,还敕令“大秦穆护、袄僧皆勒还俗,递还本地充纳税百姓。如系外国人,即送回国”。据统计,会昌年间“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

——摘编自齐倩楠《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会昌灭佛”的原因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
2023-07-20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20年3月,甘肃籍旅京学生在北京创办《新陇》月刊。《新陇》发刊词对其创刊缘由介绍道:“人则一日千里,我犹故步自封;人则采摘精华,我犹株守旧物。……输入适用之知识于本省,传播本省之状况于外界。”由此可知,《新陇》月刊的创办(       
A.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B.动员了学生革命力量
C.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D.推动了社会思想启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晚明时期,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道,“佛教东来千八百年,世道人心未能改易”,如果“必欲使人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由此可知,徐光启(       

A.推崇宗教信仰自由B.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8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414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之前,中国和西方彼此了解几乎为零。蒙古西征后,以马可·波罗等为代表的传教士、商人和文学作家开启了欧洲人对中国神话般的梦想。18世纪,从器物到文化和哲学思潮,再到文学艺术,“中国热”影响了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1700年,路易十四身穿中国服装,坐着一顶中国的八抬大轿现身凡尔赛宫,之后“中国情调”成为引领欧洲时尚的主流。

——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13—20世纪前半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件史实证明蒙古西征对东西方交流的促进作用,并从文化角度回答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材料二   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的外交使节、商人、游历者们不再关注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对世界的贡献,而是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以及中国人的样貌等方面,建构颓败的社会、腐朽的政体以及没落的道德等中国形象,在他们的一再努力下,一个腐朽落后的中国形象呈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傲慢的鄙视和偏见。

——赵凤玲《西方中国形象演变的历史图景——13—20世纪前半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傲慢的鄙视和偏见”的背景。

材料三   新时代的中国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了如今的强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应对一些大的全球性问题上,无不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

——何姝妤《新时代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


(3)结合所学,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特点,并列举中国在“应对一些大的全球性问题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从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