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0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官员禄秩的秩名来自俸禄额度。秦国和燕国,俸禄成为官阶,出现了三百石以上,五十石之官,千石之令等官阶。秦汉时期,禄秩附丽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出现了中两千石之少府、太常,两千石之永乐少府等官。以上现象说明:
A.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B.贵族政治没落,以吏治天下
C.战国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D.布衣将相之局的必然结果
2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2016-11-27更新 | 78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湛江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3 . 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4 . 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5 . 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代对河西走廊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公文均用楷书书写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

6 .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结果如何?

7 . 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2016-11-18更新 | 1046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唐代置十道按察使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地方诸道按察使有的是由有朝畿的省、寺职衔者担任,有的是以驻在州刺史的身份分领按察使,从而监察官与地方官融为一体。道从此成为真正的监察区。这表明(     
A.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为趋势B.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C.分道监察须扩大监察官行政权D.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9 .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2016-08-04更新 | 81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高州一中高二下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10 . 某朝皇帝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是要求“中书门下”应尽何责?(          )
A.审批决策机要事务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草拟政令D.匡正皇帝的过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