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

材料三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员的意见?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2)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朱棣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结合三则材料,简述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8-03-2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在政治关系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元朝统治时期又确立了行省制;在与少数民族关系上建立了羁縻制、户籍制和改土归流制;在阶级关系上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张力,也形成了一系列让步原则和规定;中国古代创造的文官制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消解了中国家族宗法制和地方性农业生产方式造就的血缘关系和离散趋势对国家统一的威胁,有效地消除了中华大地不同生产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这些制度造就了相当高程度的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同时,中国古代制度性政治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谢俊春、朱英淑《论中国古代制度性政治文明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任一角度对中国古代制度性政治文明的历史作用加以说明。(要求:角度明确,说明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实行独相制,开创了宰相任免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宰相权力逐渐向尚书台转移,尚书令成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变独相制为集体宰相制,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二   唐朝前期,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左、右仆射在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的政事堂讨论国政,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最初仅限于三省长官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官员也可参加政事堂会议,他们以本职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义,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高宗以后,则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参加政事堂集体议政,行使宰相职责,集体宰相制由此逐渐形成。这就使参政议政的人员范围明显扩大,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峰飞《论三省六部制对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隋唐宰相制度演变的趋势及隋唐时期三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政事堂集体决策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下设千余县。秦朝的郡县制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封建社会政体的奠定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同时恢复了分封制,先后封了九个诸侯王,每个地方王国可领数郡。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前期为文景之治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地方推行路制,代中央管辖地方。路的军、政、刑、财四权分立,互不统属,直属中央。路以下的州府还设立通判,以分州府之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地方割据被防止了,但是州县的职能却降低了,致使山河破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把自隋唐以来沿袭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制。在地方,他在路州府之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处理地方事务。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

——摘编自王大华、朱正威《论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与元朝地方管理方式的不同及影响。
2021-04-1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
(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020-11-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碧桂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宋、明以来中国历史存在大量“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有史料载,胥吏们“父以传子,兄以传弟,钱粮出入,尽归掌握”。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说明了宗法制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实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C.导致国家组织能力被严重地削弱
D.使得国家财政税收改革往往阻力巨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一告诫、规劝为主的文体。百官作箴以规谏王的过错,成为西周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官箴形态开始出现从箴君到箴臣的变化。汉代,官箴对不同官职提出不同的要求,职业特色越来越明显。宋元明清时期,官箴呈现“官吏自箴”的特点。官箴书的创作者均为官员士大夫,所规谏对象则是文武百官。汉唐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针对官员进行道德说教;到宋元时期,官箴书的内容以从政经验、政务指导为主,或人际关系,或刑狱诉讼,或钱粮征收,针对性极强。到了晚明及清代,官箴文本融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混编公牍文书,组成了新式文本,成为更加实用的行政教科书。唐宋以前的官箴。主要针对高层官员。到明清时期,官箴针对的范围扩大为县级以下官吏,一些地方胥吏也成为官箴告诫的对象。

——摘编自时小红《中国传统官箴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8 .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9 . 中国历史上有士大夫进谏皇帝的传统。据记载,唐代约有170多起向皇帝进谏的事件,明代言官当朝进谏更是家常便饭。这反映了
A.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追求B.明朝政治环境的宽松
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10 . 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为什么说“行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行省制对于现代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0-08-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县201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