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台湾学者傅宗懋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巧妙,并不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立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以下史料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军机大臣每日找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
B.“相权归于寺人(内官),于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C.时上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角门,简诸臣为耳目
D.军机大臣与御前大臣彼此并不令相兼,所以杜专擅而防雍蔽
2 . [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料◆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0-07更新 | 291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3 .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④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①④②③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朝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在中央实行的官制,并分别写明三公的职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朝(汉武帝)唐朝、宋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0-10-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美术班)
5 . 下图是根据史料记载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内,明太祖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绘制的统计图。造成这一状况的客观原因是
A.中枢机构效率低B.明太祖勤于政事
C.丞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制度的建立
2020·浙江·零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史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下列职官或机构,与此史料所载官职职能具有一致性的是
①汉朝的刺史   ②唐朝的御史台   ③元朝的宣政院   ④清朝的理藩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08-27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据史料记载,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宋朝设三司使的目的是加强相权B.自宋朝后,皇权逐渐衰落,相权不断加强
C.此史料记载应合了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D.此史料记载与教材所述相悖,不可信
8 . 秦汉与罗马

材料一   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二   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由官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道德,理解同样的文化。

材料三   秦汉与罗马,都对后世具有独特价值。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这两条不同的文明道路,各有高峰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

——以上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与罗马帝国相比,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与罗马对后世的独特价值,简要谈一谈这两种文明道路对我们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下令,除了京师附近七郡外,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查区域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刺史部。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古代的行政区划“州”,是怎么从省级区划变成一个市级区划的》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宋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中国特色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切实起到了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制衡作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虽然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但是在纠察百官、保证吏治清明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制度,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汉武帝时期刺史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图所反映出的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
10 . 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的是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2020-09-29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统编版(2019)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