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政治与法制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世宰相,名尤不正”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之后而叔之,可谓有其实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明朝内阁权力加以说明。

材料三   关于美国政治制度,完成表格内容。

历史史料

史料阐释

美国政治家麦迪逊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答案示例:形象描述了美国邦联制存在的弊端,国家建构松散,地方权力过大,邦联政府缺乏威信。(美国邦联制度的弊端)
提出了成为“伟大的妥协”的方法,全国立法机构由两院组成,众议院基于人口,参议院按照各州平等的原则。麦迪逊和富兰克林意识到,这是挽救邦联的唯一出路。许多小州代表也开始支持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制宪和批准宪法的过程是一个利益讨价还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美利坚民族的政治原则和理念进行讨论和锤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平时抽象的概念包括共和政体、人民主权、有限的政府、公民权利、自由与平等,因与实际政治机制相联系而被普及化了、大众化了、日常生活化了。他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而是日常的政治实践。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2023-01-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汉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设置“道”进行管理,而对于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较大的群体设置“属国”进行统辖,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唐代延续了汉代这一民族政策,羁縻府州制度便是这一政策在边疆政策治理上的一个创举。

——摘编自马亚楠《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
(3)若进一步探究本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
(4)《三国演义》卷首语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3-01-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一)历史试题
3 . 制度变革与创新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后来又将该制度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国内诸侯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金字塔型的等级联系;同时,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①1995年在西安出土的秦代右丞相印封泥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新唐书百官志一》


③明朝谢环《杏园雅集图》(局部),描绘了明成祖时杨士奇等多位内阁大臣议事的场景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初年推行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材料二中①②③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变化的哪些史实?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地方治理上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深远影响。
2023-11-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据1983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显示,秦及汉初律令、官文书中,作等级制度的“卿”是爵称,但西汉后期爵称卿逐渐消失,“卿”指称职官更加常见,并逐步制度化。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     
A.史料无法确认“卿”曾为爵称B.封建社会初期官僚政治的发展
C.秦汉重大事务由公卿参与决断D.皇权加强推动了治国理念转变
2023-11-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表相关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情况,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汉武帝元时二年(公元前109年),“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云南地区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B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撰文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对匈奴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C西晋政府发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晋归义羌侯”印文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萨班灵骨塔遗址(公元1251年,萨班在凉州去世,蒙古统治者为其建塔)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
A.AB.BC.CD.D
6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尚书的史料

出处

史料

《汉官答问》

汉初以丞相总天下事,尚书不过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治文书而已。武帝时……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常与之议

《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通典·取官典》

(曹)魏置中书省,有监、令(中书省官职)。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朱子语类》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材料二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 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并谈谈你对这一演变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
2023-11-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如表相关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情况,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AB.BC.CD.D
2022-11-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尚书的史料

出处史料
《汉官答问》汉初以丞相总天下事,尚书不过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治文书而已。武帝时……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常与之议。
《后汉书·仲长统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通典·取官典》(曹)魏置中书省,有监、令(中书省官职)。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朱子语类》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并谈谈你对这一演变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
2023-10-1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022-10-21更新 | 227次组卷 | 106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第二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记叙出处
史料   1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宁欣《古代历史史料   汇编》
史料   2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司马光《资治通鉴》192
史料   3(太祖)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   4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多有变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级政区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往往特别大,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总是想出种种办法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划。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派出机构,中央并不想将其作为一级政区。但在发生叛乱时,为了发挥地方镇压叛乱的积极性,它们往往又变成行政区。同时地方一级政区兵强马壮时又往往滋生自己当皇帝的想法,不满足于虚设的头衔,进而与中央抗衡。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一级政区不断变动的原因及其变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022-10-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