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谏议与纳谏

材料一   给事中(门下省谏官)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

材料二   唐代谏官进谏,有专用之纸,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

——摘编自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材料三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某次经筵后,皇帝与内阁首辅申时行有一场讨论,其大致内容如下:

皇帝:魏征此人如何?

首辅:魏征事唐太宗,能犯颜谏诤,贤臣也。

皇帝:魏征早年追随李密,又追随李建成,后来又侍奉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非贤也。

首辅:魏征所著《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也被视为正直之言,不可因人废言。

皇帝:唐太宗弑兄屠弟、逼父退位,岂为贤德之君?

首辅:纳谏一事为帝王盛美,故后世贤之。

皇帝:魏征大节已亏,纵有善言,亦是虚饰,何足采择。

最终,皇帝决定经筵罢《贞观政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等

注:经筵是大臣定期为皇帝讲授经史的活动,以“培养君德,成就帝业”。

《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求谏纳谏、任贤使能等德政,是明代经筵的重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谏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评述万历皇帝与内阁首辅的讨论。
2024-05-10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战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侵略”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任一个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中国地方管理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武帝时期,地方行政有了重大的变化。郡和国的面积缩小了,同时随着本朝的领土扩张,一批新郡被建立,疆区的四个大郡被分割以增设五个新郡;14个王国或被改组,或丧失领地,领地被接管而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郡。公元前108年的帝国包括京畿区的两个部分、约48个郡和18个王国,这可能比汉代任何时期的版图都要大。

在武帝时期增设许多郡以后,有13名刺史被任命。他们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每一个刺史负责视察帝国中包括一批郡和国的指定的区域。他们调查皇帝的政府运转的情况,如果发现压迫、无能或贪污的证据,就直接上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在独立的17省、市中,地方都督掌握着省区军政实权,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这导致军人直接干预与管理行政事务,违背共和政体原则。……1913年8月,《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方案遭到各省军政长官的激烈反对,袁世凯政府决定采用虚省制度,1914年5月,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加强地方管理的条件和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袁世凯对地方管理的改革。
2024-02-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朱熹对柳宗元等人关于郡县与分封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柳子厚《封建论》则全以封建为非,胡明仲辈破其说,则专以封建为是。要之,天下制度,无全利而无害底道理。”他认为“专以封建”恐“意外另生弊病”,而“专以郡县”也“不可恃以为固也”。朱熹的这一观点
A.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B.折射出官僚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C.认为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D.印证革新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性
2023-04-03更新 | 824次组卷 | 9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

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就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就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些共同形成了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

——摘编自王志力《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等

材料二   1889年,日本制定的《明治宪法》规定,天皇系国家元首,神圣不可侵犯,总揽统治权;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在政治实践中,元老重臣代行天皇的意志,拥有国家的决定权。宪法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但实际领导是军部,军部行为不受限制。

——摘编自高兰《明治天皇权力的虚像与实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北宋相比,明治时期日本制约皇权方式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治时期日本的天皇制。
2023-11-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的政治得失,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政治。讲政治甚不易。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首先,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第二,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制度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

第四,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任何一制度的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第六,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个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中华文明史》在评述某一朝代的官僚制度时写道:“(其)对于效率与制衡的追求,并非体现于运作流程的分割与制约;而基本上是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由此可知,这一制度应是(     
A.行省制度B.二府三司制C.督抚制度D.三省六部制
2023-10-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
2020-11-2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举两例说明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2022-11-0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