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三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四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
(3)依据材料四,概括德国代议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古代中国、古希腊以及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2020-08-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制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他们的职权有何差异?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3 . “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 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 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并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20-11-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的改革有何作用。
5 .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6 .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三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最大特点。
7 . 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汉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行省有什么特点。
2019-06-2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8-2019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荣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时期都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统治机制”的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秦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积极影响,并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的名称。
2023-10-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下令,除了京师附近七郡外,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查区域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刺史部。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古代的行政区划“州”,是怎么从省级区划变成一个市级区划的》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宋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中国特色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切实起到了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制衡作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虽然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但是在纠察百官、保证吏治清明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制度,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1)根据汉武帝时期刺史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图所反映出的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三   信息是历代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事关重大。宋代在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上,除章奏、面奏等历代类似的制度外,还有其独特之处。群臣面对、臣僚章奏、经筵议论乃至士民上书都是君主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同时政府以行政、监察系统为主,财政、司法等专门机构为辅,建立起多层多途错落纵横的政绩考察途径来丰富信息搜集渠道。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强调时效,情报的最终汇聚点,是君主所在的“御前”。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的特点并简析文书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信息搜集渠道丰富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