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不断进取的基本素养。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面对危机,俄、美、日和中国都采取了回应措施。阅读下列选自《全球通史》的材料: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俄国社会危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日本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述措施表明了俄国和日本解决危机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林肯怎样的态度?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南北双方的矛盾?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举出“日本新领导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上学习西方文明的举措(各一例);简述这些举措在解决民族危机方面的重大作用是什么?

(4)李鸿章等人为解决“独火器不能及”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前期提出了什么口号?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5)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获取智慧,启迪未来。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请你总结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说说这些大国崛起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至少写出两点)

2018-09-0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杜润生,193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1953年,杜润生在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时,就提出要给农民经济活动的自由,就是商品交换、借贷、雇工和租佃关系的“四大自由”。后来又在邓子恢的领导下,提出从农民小生产的特点出发,稳步推进的农村改革意见。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多主张并没有得到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期,路线斗争惯性犹在,姓私还是姓公吵得不可开交,从小岗村开始的包产到户搞不好就会夭折。面对这种情况,在中央领导下,杜润生试探性提出,贫困地区要调太多粮食救济,国家耗费太大,不如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即中共中央1980年75号文件)中,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散决策,可以包产到组,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这就是著名的“可以……可以……也可以”,从而让各界都能接受。同样,他提出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简单的一句话,却是改革“鱼跃龙门”的一步。万里曾由衷感慨:“为什么同样的道理,从我们口里说出来,和从杜润生同志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话让他一讲,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能接受。”

——摘编自《杜润生为何赢得那么多人尊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润生主持起草中共中央1980年75号文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润生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张謇

江苏海门人。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出仕—报效国家”思想。同治七年(1868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青睐,中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材料二在张謇的思想体系中,将棉和铁并重,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称这种思想为“棉铁主义”。棉铁业,就概念而言,棉主要是指棉花、棉田、棉种,也指棉纺业;铁业主要是指轮轨机械枪炮之制造。他曾说过:“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

——《广东社会科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张謇“棉铁主义”思想的特点。

2018-04-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届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汁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2019-05-10更新 | 501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训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自治领的海军在内,英国海军在新西兰派驻有4艘巡洋舰,在澳大利亚部署了1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潜艇。另外,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有1艘预备役老式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潜艇,东印度分舰队有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相比之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日本海军有2艘“无畏”舰、2艘高速战列巡洋舰、14艘“前无畏”舰、13艘巡洋舰、13艘轻巡洋舰、7艘老式巡洋舰、9艘炮艇、50艘驱逐舰、31艘鱼雷艇和13艘潜艇,总计46万吨。德国东亚舰队有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炮艇。另外,法国在远东部署有2艘装甲巡洋舰,俄国有1艘装甲巡洋舰,法俄还各有2艘和1艘老式小型巡洋舰。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摘编自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8月各国在远东海军布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布署所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积极改革部落兵制。成吉思汗打破以氏族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制度,将全蒙古的牧民统一编成数十个千户,分别授予功臣贵戚,任命其为千户那颜,划定其领地围,世袭管领。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地方行政单位,它将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组织,改变成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的军事体制。蒙古灭金之后,建立了更严格的军户制,实行兵民分治。军户在赋役方面有豁免和优待,但必须世代为兵,不得随便脱离军籍,保障了元朝有稳定的兵源;同时,军户承担部分军费,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是后来军户的负担过重,加上军官的盘剥,常令军户破产和速亡,到元朝晚期,军户制实际上已经崩溃。

——摘编自杭侃《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8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