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1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8月2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宣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为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这些言论(       
A.正确揭示了一战的实质B.促使民众对一战起因进行反思
C.推动了二战的加速到来D.意在否认挑起世界战争的责任
2024-03-24更新 | 442次组卷 | 7卷引用:纲要下 第七单元-知识串讲
2 . 1932年2月,世界裁军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德国提出军备平等的要求,法国坚持德国应严格遵守《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英国有条件地接受德国的要求。同年12月,会议达成协议,德国应在为一切国家提供安全的体系中享有平等权利。此次裁军大会(     
A.折射出国际体系的脆弱性B.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持久和平
C.维护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D.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024-03-14更新 | 363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下 第七单元-知识串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成立西德政府、发行 B记马克,而苏联也联手东欧国家,以成立东德政府、发行 D记马克。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总结道:“它(外长会议)不能满足被设立的目的了。”这一现象(     
A.实际上是美苏争夺利益的产物B.推动了德国被分区占领
C.表明德国政治民主化已经实现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024-01-31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4 . 1939年8月,苏联与英法长达5个月的政治军事谈判破裂,而德国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全部要求并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苏联在和英法谈判中谋求不到的东西,从德国方面得到了保证。这一结果(     
A.表明苏德两国的利益完全一致B.延缓了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形成
C.反映了意识形态决定外交关系D.说明苏联与英法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2024-01-05更新 | 505次组卷 | 5卷引用:【消灭易错】《世界现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1945年比属刚果运往法属赤道非洲的货物比二战全面爆发前增加约13倍,运往罗得西亚(英属津巴布韦)的货物增加了4.5倍。同年,南非联邦向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出口额增加了近7倍,向坦噶尼喀(一战后英国的“委任统治”地)的出口额增加了2.5倍,对这些地区的出口量总值达330万美元。这表明二战客观上(     
A.冲击了殖民国家的统治秩序B.解决了盟军物资的短缺问题
C.增强了非洲内部的经济联系D.推动了交通设施的发展完善
2023-12-29更新 | 295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 第七单元-知识串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3-12-25更新 | 112次组卷 | 5卷引用:(热点专练)时政热点01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路相连 美美与共 - 【高考热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7 . 巴黎和会上,英国代表坚决反对波兰领导人德莫夫斯基提出的大波兰领土要求。早在出席和会前,英国政府告诫英国代表团:“波兰只能由纯血统的波兰人组成。”英国意在(     
A.保持波兰族群关系和谐B.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C.限制德国势力过快恢复D.落实民族自决原则
2023-11-18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8 . 赫鲁晓夫已经正式批准了东德关于柏林墙的修筑和边境封锁,但他再次强调这只是一次防御措施。正如在一次私人会谈中他告诉东德领导人,东德“不得越雷池一步,绝对不能侵占西柏林的领土”。这表明(     
A.苏联军事实力落后于美国B.东德意图占领西柏林的领地
C.苏联与东德之间关系平等D.冷战对峙中对抗与妥协并存
9 . 巴尔干部分地区曾先后落入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反对这两个帝国的斗争中,巴尔干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另外,沙皇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支持塞尔维亚人的统一主张,而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独立,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斗不断。这表明(     
A.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B.俄奥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C.巴尔干地区紧张局势日益升级D.俄国在国际问题上更注重伸张正义
10 .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中的大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面临着一个困境:既不像法国人希望的那样严厉得足以把德国人永远踩在脚下,也不是宽大得足以使被征服的人安于自己新的处境。该“困境”(     
A.导致德国民族主义的产生B.缘于大国霸权战略的不同
C.体现凡尔赛体系的虚伪性D.引发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2023-10-11更新 | 648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13 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