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世界文化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文化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
(1)参照示例,将以下世界文化遗产前的序号与其所在示意图中的大致位置相对应。

1

中国长城

2

金字塔

3

雅典卫城

4

伊斯坦布尔历史城区

5

巴比伦城

6

殷墟



(1)—(E) (2)—(      ) (3)—(      ) (4)—(      ) (5)—(      ) (6)—(      )
(2)在上表所列六项世界文化遗产中任选两项(中外各一),说说它们入选的理由。
2021-09-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不同视角看孝文帝改革

某班历史社团就课堂中有关孝文帝改革展开了课外阅读与讨论。

王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课外阅读,(清)赵翼《廿二史札记》的部分内容:

魏孝文帝……欲迁洛以变旧风。恐大臣不欲,乃发京师步骑百余万南伐,至洛阳…群臣…请停南伐,帝曰:“今者之举,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若不南伐,便当迁洛。”…诏迁洛之人,死者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注:北方地名)人,皆为洛阳人。又诏改国姓为元氏。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魏”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个魏政权?王同学的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得以推进,得益于哪两个因素?

进而,王同学展示这段文字的后半段: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2)王同学的这段材料,表达了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怎样的评价?其依据是什么?

针对王同学展示文献的观点,李同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反驳。他出示了钱穆《国史大纲》的引文:

魏孝文迁都…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呑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三则…一般鲜卑人,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孝文帝…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整体的汉化。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3)若要有力反驳王同学第二段材料,李同学必须结合本段材料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社团指导老师在听了两位同学的发言后,肯定了他们发言的合理性。同时,引导他们参看新版部编教科书对于这段历史的陈述: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相比前面的材料,这段文字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一历史,试说明之。
3 . 凡尔赛和约

材料一   5月7日,克里孟梭在代表战胜国交付和约草案时宣称“清算的时候到了。你们向我们请求和平。我们同意给你们和平。现在我们就把这项和约的文本交给你们。”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二   基于德国及其盟国之侵略行为,协约国之政府及其国民因战争因而受害。协约国之政府,确认德国必须就她及其盟国引致的一切损失与破坏而负责。

——《凡尔赛和约》第231条

材料三   我们不愿伤害德国,或以任何方式遏制德国的合法影响或权力。我们不愿意用武力或敌对性的贸易措施对付德国,如果她愿意在合乎正义和法律以及公平交易的公约中与我们及世界上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一致的话。我们希望德国在全世界——我们现在所生存的新世界——的国家中占一平等席位,而不是统治地位。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问题
(1)材料一中,克里孟梭要“清算”什么?你觉得德国能否接受《凡尔赛和约》中第231条的内容?为什么?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威尔逊与克里孟梭的分歧是什么?这一分歧说明了什么?
2020-04-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4 . 观“商鞅变法”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


问题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2020-04-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图一:


图二:186133日农民们在农庄里听到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时的情景。


图三:200567日,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



问题:
(1)图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解释图二中“农民亲吻贵族的脚背”的现象。
(3)你认为俄罗斯政府在2005年竖立起纪念亚历山大二世塑像的原因是什么?
2020-04-0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向现代文明社会迈进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   ……《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材料三   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作为美国宪法的补充条款,并于1791年12月15日得到当时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

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批准时间条文节录
1791年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791年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法国受欢迎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①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
②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7 . 历史的记忆

照片,能够定格历史,珍藏记忆,见证历史的变迁。



问题:
(1)图1、图2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2)图1、图2中人们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相似情感背后的差异。
(3)对比图1与图3体现的历史事件,从外交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图3、图4反映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2019-05-03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二模)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具备了担任官职的资格。
材料二:(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
(1)材料一中,克里埃尼图斯最初为什么不能享受政治权利?后来,克里埃尼图斯为什么又具备了担任官职的资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生活在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介平民,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3)在对待贵族特权方面,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有何不同之处?
2019-01-30更新 | 6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卷
9 . 材料一: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问题:
(1)简要解释材料一中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
(2)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3)依据材料二,法国在19世纪面临怎样的“双重革命”?请对“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做出解释。
2016-11-18更新 | 5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1884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一文中说:“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方式处理。……我们日本人要……谢绝亚细亚东方的恶友。”福泽谕吉的观点被称为“脱亚入欧”。
材料三 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国会演说中声称,日本不仅要防卫国境线,而且要保卫国境线外的“利益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福泽谕吉主张对亚洲邻国持何种态度并采取何种政策?
(3)联系材料二,推断材料三中所说的“利益线”是指哪些地区?说出你的推断理由。
2016-11-18更新 | 4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