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6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 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 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 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围 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 (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 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 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
(2)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
2023-01-2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先秦诸子思想各有“奇谋”,如道家“谋道”,儒家“谋(圣)心”,墨家“谋利”,法家“谋势”“谋霸”,兵家“谋胜"。先秦诸子的“奇谋”旨在(     
A.达到复古的政治目标B.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第二讲及第一条子目。

第二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

分封制瓦解/各国变法/君主专制

请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两条子目(每条子目下需写3个史实)。
2022-12-22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实验中学、齐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 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说出其所代表的学派及其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归纳史料一、二、三中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2)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某学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士”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过程,如下表所示。与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时间内容
西周之前泛指部落中的成年男子
西周和春秋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属于“国人”阶层,能够接受“六艺”等贵族教育
战国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已与出身无关;“士”非常活跃,其共同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与才能
A.平民教育取代贵族教育B.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实现融合D.宗法观念已经荡然无存
8 .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2022-03-25更新 | 848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孔子施教的地区主要在鲁(今山东),讲学游学的足迹主要是在陈、宋、曹、郑、卫等地,墨子在宋,荀子在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B.先秦黄河流域经济相对发达
C.宗法分封等级制度趋于瓦解D.学在官府逐渐走向学在民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2019-09-05更新 | 817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