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墨家、法家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韩非子认为:“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其意思是“法”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明了,韩非子意在强调(  )
A.以法治国B.融术于法C.外法内术D.外儒内法
2 . 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1)春秋:孔子和老子(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孔子

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秩序:__________
教育:创办_____,有教无类;文化:整理五经;
言论:《论语》

道家

老子

唯物论:道为本原,天人合一;
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主张:__________,小国寡民

(2)战国: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派别

代表

主张

性质

影响

儒家

孟子

人性本善,提倡“_____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荀子

人性本恶,隆__________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平民,提倡__________、非攻,用人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2022-09-2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战国时期,堂谿公对韩非子说:“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回应:“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这体现了(     
A.先秦儒法之争的实质B.原始民主尚有遗存
C.改革家的大无畏精神D.法家学说得到重视
2024-04-0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原创模拟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韩非子·定法》中说:“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君之法。”术是君主管理大臣的制度性安排,法是大臣管理民众的制度性安排,两者各有各的用途。由此可见,法与术(     
A.服务主体一致B.发挥作用相同
C.适用范围不同D.适应时代相异
2021·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战国末期韩非子游学楚国归来,在韩国没有得到重用;而秦王嬴政看到他的文章则赞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并最终引进韩非子到秦国。韩非子在秦国的隆遇说明
A.法家思想更符合秦王的统治策略B.秦国已具备统一六国的军事条件
C.法家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D.秦王有包容各国人才的政治胸怀
2021-04-20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6 .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下列诸子的观点中,最能反映百家争鸣活动后期特点的一项是
A.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B.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C.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D.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在乐之为物,将不可不禁而止也
7 . “韩非者……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儒法两家思想同源B.法家思想胜于道家
C.诸子学说交融发展D.韩非李斯自成学派
2023-12-13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子之所以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不单单是他将三家的法、术、势进行了综合,更为关键的是,韩非子以国家治理中的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人性的基础上,韩非子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来研究人性。因此,他的人性分析并不是在道德层面进行简单善恶的区分,而是将人看成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的个体,进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韩非子认为:多数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具有经济性的特征,即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有目的性,而这个目的的深层动力就是获得利益,或者得到最大的补偿。这个目的也决定了人们思考和行为方式。这和20世纪初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基本是一致的。

基于此,韩非子主张:“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 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予百姓者也”、“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摘编自李宏亮《韩非子治国理论的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思想主张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重视生产实践,讲求科学、逻辑学知识,强调“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与该学派的思想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A.追逐实际功利B.强调严刑峻法C.倡导民贵君轻D.讲求精神自由
2024-05-12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测评(六)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综观孔子的“仁”,包括孝悌、忠恕、智勇、“刚、毅、木、讷”、“恭、宽、信、敏、惠”等一切美德。在孔子看来,仁不仅是统涵诸德之德,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是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值得用生命去换取。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子批评儒家“言亲疏尊卑之异”的爱,主张“爱无差等”。面对时局,墨子提出了“利天下”“利人民”的观点,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在《墨子·贵义》中还提到“利”的最高追求就是“兴天下之利”。同时,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也……顺天意者,义政也”,认为“义”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正义。

——摘编自刘培育主编《中国古代哲学精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老子、墨子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
2024-02-05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