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没有国家税收观念,贵族、富商向英王缴纳包税。“光荣革命”后,议会确立了征税权,并委任中央专门机构集中征税。1690 年,议会通过法案,将政府收入分为王室正常岁入和议会特别拨款两部分。这一时期,关税和消费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的来源。1694年,英国成立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国债以筹措战争经费。1866 年,议会制定《国库与审计部法》,规定所有政府部门财政都要接受议会审计。面对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1909年,向富人开征土地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以扶助贫者的“人民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政府因此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中。1912年,英国建立了预算委员会,监督议会授权赋税的使用情况。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初期制定了“公私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私营、个体经济予以限制。1994年,为适应新体制,新一轮税制改革全面实施: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主,建立了相对规范化的流转税制格局;取消按企业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了资源税征收,开征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交易中的过高利润进行适当调节;还新设了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一些原有税种也得到调整与合并,如取消集市交易税,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将屠宰税等征收权下放给省级政府。新调整的农业特产农业税适当降低了部分产品的税率,明确了减免税,规定了扣缴义务人等。

——摘编自曹钦白《判若两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举措,并分析这些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税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税制改革的共通之处。
2020-12-20更新 | 148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文综历史冲刺试卷(三)
2 . 19世纪中叶,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他旨在强调中国
A.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B.缺乏革命的社会条件
C.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D.旧文明制约社会发展
2020-12-06更新 | 5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怀远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涡阳一中、淮南一中五校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锡鸿为其副使。刘锡鸿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崇洋媚外外交观念遭人唾弃B.清朝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顽固派和维新派矛盾突出
5 . 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其中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变革意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舶来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尝试,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并行。这些思潮和主张
A.借鉴了西学思想的内涵B.传承了传统的文化意识
C.体现了时代变迁的特征D.反映了学习方向的改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含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关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0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近年来在英美等国掀起“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在2019年把中医纳入全球医学纲要。请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布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边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因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点,并据此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0-10-08更新 | 200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8 . 从战歌到国歌

材料一   1935年5月,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丰子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前后,《义勇军进行曲》与《保卫黄河》一起在延安地区传唱,国民政府也将该歌曲编入《中国抗战歌曲集》。1940年,美国歌手罗伯逊翻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来》为名录制唱片,宋庆龄为之撰写序言称:“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抵抗敌人的力量源泉。”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成为盟军胜利凯旋曲目之一。

材料二   1948年5、6月间,针对美国扶植日本,中国民众掀起抗议运动,为《义勇军进行曲》填写新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反对出卖人民,前进,争取自由和平”。1948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编辑的《群众歌曲选》中,《义勇军进行曲》排在首位,一同收录的还有《东方红》《八路军进行曲》等。同月,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

材料三   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对国歌歌词要求如下:(1)中国特征;(2)政权特征;(3)新民主主义;(4)新中国之远景;(5)限用语体,不宜过长。该《启事》解释如下:“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作为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奏响。


《义勇军进行曲》为何被新中国选定为国歌?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要求:从材料三对国歌歌词的五个要求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10-05更新 | 1978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文素班选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B.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艰苦探索
C.对挽救危亡、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D.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10 .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A.具有多元面貌B.完全没有联系
C.不存在阶级斗争D.宗教信仰相同
2020-08-18更新 | 396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