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1 . 莱学习小组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主题进行学习时,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

【宏观建构】

【微观探究】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把材料一中的知识体系补充完整。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该观点。
2023-04-28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青海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形成于西周,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中国的官僚制国家孕生于春秋,成长于战国,定型于秦汉,完善于隋唐,至明清达到极致。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简析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
2023-02-1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     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主义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 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2-08-31更新 | 36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天津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部分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其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碑文分别以三种不同文字(埃及草书、埃及象形文字以及希腊文)记录了诏书的同一段落。它最初是由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发现,后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大理石雕,原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顶部的一组建筑构件,于1806年被苏格兰人从神庙上拆下,运回伦敦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英)尼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200212月,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并且一劳永逸地免除文物返还诉求的羁绊,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于慕尼黑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而非某一国家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摘编自《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

(1)分析材料一,说明两件文物的史料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普世性博物馆”的观点。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还没有首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革命力量超过反革命力量时占领城市的经验。大革命已经失败,中共中央仍然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就是基于这种认识。但是,所有以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都失败了。这些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大多经过摸索,转移到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偏僻农村和山区坚持斗争。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迫使一批又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到农村区域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毛泽东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阐明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他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同志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示∶可以从理论背景、内容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作答)
2022-11-0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7 . 蔗糖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初期一种重要的“世界商品”,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砂糖革命”(最开始出现在巴巴多斯,然后出现于牙买加)的发生,砂糖进口量飞快增长,尽管在1604年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到1660年就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近十分之一,到1700年之前,砂糖进口量成倍增长,达到此前的四倍。到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

从17世纪起,上流社会的女性中间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现在这种茶会以下午茶的形式存在。与此相应,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由于加糖红茶具有这些重要性,所以它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摘编自李军、王秀清《历史视角中的“三农”:王毓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材料三   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17世纪以后蔗糖的消费在英国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
(2)材料二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近代以来蔗糖生产与传播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2-05-19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三个精明强干的男爵兀鲁台䚟、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忽必烈汗王廷,请求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

——摘编自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

材料二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平章沙不丁上言:“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䚟(即兀鲁台䚟)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内有九十人已支分例,余七十人不给分例口粮。”

——《永乐大典·经世大典》

材料三   《马可·波罗行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可·波罗行记》的资料来源——特别是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

——摘编自吴芳思《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1)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材料一所述内容是否真实?说明理由。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可·波罗行记》的史料价值。
2022-05-03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会没有历史的,也没有一个有历史的民族会没有文化的。同时,也没有一段有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由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因此,没有历史,即证其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历史。因为历史与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现。所以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也不可能有民族之成立与存在。如是,我们可以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我们要把握这民族的生命,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去下功夫。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3-13更新 | 413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统练历史试题
10 . 国际法的发展体现了全球治理能力的增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三十年战争,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区。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摘编自杨泽伟著《国际法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突出特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签署加入国际多边条约数量简表

时期经济
贸易
政治
军事

科教
文卫
交通
运输
其它
新中国建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3902109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1世纪初231615131933

——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条约数据库》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国际事务逐渐加深的原因。

材料三   “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解决问题的出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要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要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摘编自2021年习近平主席《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3)结合材料三中的“中国方案”,评析国际法在当今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021-05-29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