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当时分散各地的诸侯国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皆秉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相对而言,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而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

——摘编自宋展云《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自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进入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释放出巨大效能,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开始向欧洲倾斜。到1900年,“全球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已归于欧洲列强的各个帝国的版图”,“欧洲文明笼罩全球”。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而二战后的美国凭借“工业产出占世界的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化,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呈现上升态势。

——摘编自颜旭《百年大变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学术文化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格局前两次调整的显著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格局迎来百年巨变所应采取的态度。
2024-03-11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自拟模拟(6)历史试题
2 . 周代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重“功绩”而轻视“祖荫”。如管仲被齐桓公立为相,拜仲父,是以才得拜,以功得贵。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彻底瓦解B.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D.社会转型趋势已出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节假日概况

汉代
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除此之外,一年中还有腊日、伏日、元日、社日等节庆假日

唐代
永徽二年,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谓之“旬休”;一年共有53天的节庆假日,包括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

宋代
官吏的日常休假,沿袭唐代,仍是十日一休沐。宋代一年有54天节庆假日,最长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7天。宋代不认同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

元代
在公休事宜上一改宋代旧制,虽保留了“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但节假日骤然大减,共计16天

明代
取消唐宋以来官员的旬休制,代之以一月一休制。公假较元代进一步缩减。明代将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取消,只保留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

清代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公休制度,在此基础上取消例行的日常公休,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法定节日休假串联,谓之“封印”休长假

——据杨联陛《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等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节假日变化的一种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趋势准确,阐释清晰,逻辑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边疆地区在服从唐朝政府政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元朝时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北地区纳入了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制定赋税制度,把经营西北地区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之中。这一变化(       
A.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B.反映出国家治理模式的多样化特点
C.得益于边疆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推崇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4世纪以后,西欧人口减少,土地相对充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粮食价格下跌,许多领主放弃了对庄园自营地的直接经营,允许农民支付一笔钱后离开庄园,自谋生路,领主出租自营地渐成普遍趋势。这种变化导致西欧(       
A.庄园制度巩固B.农民生活处境恶化C.社会转型加速D.自治城市开始兴起
6 . 塞缪尔指出:“在君主集权官僚体制中,军队是最现代和最具有内聚力的典型。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加强军队,到头来变成这支军队的牺牲品。”在辛亥革命中,全国24.1万新军,其中9.5万名站到了革命一边。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B.地方仓促行动导致了清朝灭亡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D.事物变化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
7 . 万历六年,知县王体升劝谕高淳百姓捐银修庙,“百姓喜悦,大家输财,小家效力”。康熙年间修城隍庙时,“绅士、耆老欢呼雀跃其事”,并组建一个专掌其事的群体,排班轮管,结果“不数载而工竣”。明清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间信仰活动已经具有组织化趋势B.传统主流思想发生了异变
C.基层治理使政府处置农事能力提高D.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81年至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了约14倍,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每10年增长文官数量超过3万,到20世纪初,每20年增长的文官数量都超过20万。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B.政党内阁的效率提升
C.政府职能扩大的趋势D.政治腐败问题的加剧
9 . 如图为1977一1991年中国(年)外汇储备变化趋势。这表明当时中国(     
A.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准备D.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繁多的政务和大量的奏章,一个人无法管理,故设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到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预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明宣宗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子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及至正统初年,因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年龄幼小,太皇太后全权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率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顿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须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后,大权归之,“机要章奏皆下焉。诏旨有明发、有密寄,由(军机)大臣面呈指挥具稿以进。自是内阁票拟特寻常吏事,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至乾隆时,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摘编自[]管世铭(鹤半巢诗集·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首辅和宰相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内阁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