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发展概况
19491959新中国提出了以“三大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同32个欧亚非国家正式建交,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建交高潮。
19601968外交工作重点逐步转向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发展同周边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以及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60年代迎来了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19691978毛泽东提出了联美抗苏“一条线”战略,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和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先后实现了正常化。
19791989邓小平将这一时期外交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两个重要的转变”,“一个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一个是根据这个判断相应地调整对外政策。”中美关系总体平稳,中苏关系正常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建交国总数上升到137个。
19902002坚定不移地“走出去”,继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推进以联合国为重点的国际组织的多边活动,参与创建并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进程。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160余个。
20032012提出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全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高度重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
的重要作用。
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新中国建交国发展到近180个。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局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19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
2022-05-0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何谓“西方”?

“西方”是一个频频出现于历史学习中的概念,某学校历史学习社对该词语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探究。

甲同学列出了一些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

A.亚里士多德B.查士丁尼一世C.查理曼大帝

D.牛顿E.康德F.马克思
(1)将上图中的历史人物与其贡献相对应,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人物事迹
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启蒙思想集大成者,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建立起庞大的法兰克帝国,强化基督教势力,享有“欧洲之父”的荣誉之称。
发表《共产党宣言》,撰写《资本论》,揭露资本主义弊病,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乙同学梳理了西方影响世界的重要线索。

A.东印度公司股票B.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字现场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示意图

D.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流水线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徽标
(2)根据以上图片,归纳“西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世界?

丙同学搜集到了著名学者于尔根2021年出版的《全球史讲稿》,其中提到:一个跨大西洋的政治意义上的西方——从1941年《大西洋宪章》的章程开始酝酿——直到1942年初随着战争向全球的蔓延才得以实现。政治上的西方只有不到80年的历史。它的首要对手是国际法西斯主义,次要对手是1945年之后的苏联共产主义。

(3)于尔根认为的“政治意义上的西方”指的是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西方”这一概念的理解。
2024-04-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因时而变,逐步完善。某历史社团围绕这一主题,搜集到了下面相关史料:

A 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

B (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C 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D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侍中、常侍等为中朝。

E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F (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1.请把以上制度和对应朝代进行匹配(填字母)
①秦:_______;②西汉:_______;③唐:_______;
④宋:_______;⑤明:_________;⑥清:_______。
2.材料 F 中所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单选)
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汉承秦制
3.与材料 C 相关的治国措施或方针有哪些?(     )(双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儒表法里 B.崇文抑武 C.重外轻内 D.分散权力,相互制约
4.根据以上材料,逐一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三选。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政事堂使得多人共掌宰相之权 B.军机大臣对于军国大事有决策权
C.枢密院主军政,直接带兵作战 D.中朝的设置是皇帝于朝堂之外另起炉灶
E.内阁是相权的直接延续 F.御史大夫对丞相的权力形成一定制约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2023-01-11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侯绍裘是上海松江第一位共产党员,1918-1920年求学于上海南洋公学,1923年秋入党,1927年牺牲于南京。

材料一   这个暑假(1919年),实在是我一个很可纪念的时期,因为我的思想,在这时期内起了一个急激的变化。

暑假以前,我正看饮冰室丛书(梁启超文集)。到了这个署期内,我方才开始看《新青年》,一看之后爱不释手。《新青年》所给予我的影响,最重要者有二端∶一是文学观念;二是对旧道德、旧礼教的见解。看了《新青年》,方才明白了文学的真义。对干白话文五体投地的佩服。至于道德观念方面,以前虽不十分崇拜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伦理,欲赖以改良世道人心,及知看了《新青年》,方知二者不可得兼。罢课中的社会主义的思潮,使我想舍弃学生界的政客式的运动,而从事于社会革命的运动。我那时对于社会主义只有一些很模糊的观念,以为是一种富于破坏精神的、反抗一切特权阶级的革命罢了。至于其他的派别,更其弄不明白,同时还觉得商界中人也不足与有为;惟有劳工阶级在我那时的心目中,是诚恳笃实。可与共事的。干是便想投入工厂,藉以实行宣传社会主义的素愿。

——改编自《我的参与学生运动的回顾》

材料二   我们第一须先确立我们的人生观,要使我们的人生观是社会的而非个人的,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为人类而生,以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的最大责任,而以尽此责任为乐。当社会的自由与个人自由相冲突时,我宁可牺牲我一己的自由而为社会的自由着想。

——改编自《我们该做怎样的青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侯绍裘"这个暑假"思想转变的原因。
(2)依据材料,归纳侯绍裘思想转变的表现。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侯绍裘思想的转变?
2021-05-0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5 . 洋务运动与幼童留学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便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曾国藩和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然而在那时,绝大多数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家长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容闳使出全身解数才凑足30名,同治十一年(1872年),30名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中国男童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这120名幼童多数来自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

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他们不仅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若有违规严加惩罚。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补习,多数幼童可进学校学习了,清朝官吏对他们的管制也相对减少了。到1880年,多数幼童已经中学毕业,个别的如詹天佑等考入了大学,还有一些进入中专或其他职业学校学习,成材在望。但新的政治危机一天天在增加。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过的是美国式的生活,特别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讲,非常容易“美国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穿上西装、信了洋教。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但是,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处处给幼童们出难题。清政府最后于1881年将赴美留学幼童撤回。


问题:
(1)除派遣留学生外,洋务派为培养人才还有什么举措?简述其作用。
(2)根据材料,归纳幼童赴美留学后发生的变化。
(3)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这一历史现象?
2019-09-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高三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6 . 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有人说,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

材料四:“让我们每一个人向邻人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让(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潘恩《常识》1776年1月于北美大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相同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他们提出的“自然法则”在社会制度问题上有何表现?
(3)综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7 . 国家机器的变革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归纳这些国家机器变革的核心理念。
(3)你如何看待19世纪60年代“国家机器变革”这一现象?
2019-10-1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8 . 古代外交活动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不断地向外输送先进的文化,在相互学习和融合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不仅推动着本国历史的进程,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历史的发展。


(1)依据所学历史你可把中国古代对外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
(2)用史实说明在古代对外关系中中国在哪些方面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3)归纳中国古代在外交活动中的显著特点。
2019-09-0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地方自治为民国之础石

1916年7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张园发表政见演说,载于翌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三版。以下是该演说的部分摘录:

(1)材料中提到的“法兰西人民之血战“和”美利坚血战七年“分别指的是什么重大事件?

(2)结合材料,归纳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

(3)你如何理解当时孙中山的这一演说?

10 . 罗马法系
材料一 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西塞罗
材料二 虽然法律已经颁布,但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市民法深藏于祭司团的神龛之中。”公元前254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大祭司科伦卡尼乌斯公开传授法律知识,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法律从秘密走向公开,广受欢迎。——周楠《罗马法原论》
材料三 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确立了内务大法官和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的民事纠纷。……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安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周楠《罗马法原论》
问题:
(1)从材料一罗马法有关规定,归纳出罗马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公元前三世纪中期罗马法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所反映的四、五百年间罗马法又有什么转变?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从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古罗马人对法律有怎样的态度?
2016-11-18更新 | 8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上海松江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加一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