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张德彝的“自卑”

张德彝是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一生多次出使考察外国,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十几个国家,亲身感受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年之后,张德彝成了光绪皇帝的外文教师,拥有着王公大臣们跪见皇帝时仍然端坐不动的荣耀,但自卑仍然贯穿了他的整个一生。这种自卑源自其同文馆的学历出身。张德彝晚年教导他的子孙:“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


问题
(1)概述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分析张德彝享有“荣耀”的原因。
(3)你如何看待张德彝的“自卑”?
2 . 伊丽莎白女王的《至尊法》

材料一:1559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的国会通过《至尊法》,责令英国臣民和宗教界人士作以下宣誓:“……女王陛下是我们王国和王国自治领的最高首脑,当然也是一切宗教或世俗事务的最高权威。……我保证,从此之后,忠实效忠于女王陛下,女王的后裔和女王的合法继承人。竭力扶持并捍卫女王及其后继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力和权威……”

材料二:伊丽莎白女王积极支持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的建立。尤其是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成为“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还推进呢绒工业发展,至16世纪末,英国呢布已销往欧洲大陆,还远销巴西。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至尊法》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一说明通过《至尊法》的目的是什么?
(3)通过上述材料如何评价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
2020-05-1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在美苏冷战的历史背景下,标志着“第三世界”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雅尔塔体制
B.欧洲联盟
C.不结盟运动
D.亚非会议
2019-09-2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松江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09·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19-06-13更新 | 1166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1-2012学年上海松江二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5 . 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对此社会现象今人解读最为深刻的是
A.新式婚礼教堂举办,牧师主持,西式特点明显
B.新式婚礼废除了以往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更简单
C.婚礼仍未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束缚的倾向
D.西学东渐深入背景下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

6 .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在1920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以下是此文的选摘。

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括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通俗易解是新文学底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境底表现,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

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馀(余)地。

问题:

(1)提炼材料中陈独秀所阐述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陈独秀写这篇文章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如何?

(3)你如何理解此材料中陈独秀的思想认识?

2018-01-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卷
7 . 中国政府承诺:“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4%降低到2005年的约10%,其中工业品由13%降至约9.3%。”这一承诺出现的背景是(   
A.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D.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8 . 学校映照历史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交流、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教育形式和内容等的不同,也因时而变、应时而动、推时而进。

材料一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开办私学,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行礼、演奏音乐、射箭、驾驭车马、书法、算数)等六种具体技艺的讲解和操练。“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柏拉图创建“学园”,大门上镌刻着一句话:“不谙几何者不得入内”。在学园内探讨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

——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南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11世纪以来,西欧一些城市兴办大学,这些学校主要是宗教学校,也有一些世俗学校。学校主要讲授宗教内容,也教授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和逻辑。

——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1886年到1894年,上海格致书院设计的考课命题有:“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中外各国刑律轻重宽严异同得失考”“《墨子》经上及说上,已启西人所言历学、光学、重学之理,其条举疏证以闻”。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四   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毛泽东同志曾经寓居岳麓书院,我相信他的实事求是思想就是来源于岳麓书院。……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习近平(2020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外学校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中外学校教育不同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中西学校教育的发展变化这一历史现象?
2023-12-05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文学叙史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图中的文学作品与其诞生地相对应(填涂字母)

观察“中国文学发展史”时间轴,回答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宋词和元曲繁荣的原因包括(双选,填涂字母)
A.城市经济的繁荣B.印刷术走向普及
C.商帮群体的推动D.手工工场的兴起

(3)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白话小说,这一做法响应了(单选,填涂字母)
A.百日维新的办报理念B.清末新政的文教政策
C.南京临时政府的除旧布新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4)当代文学载体的电子化特点直接得益于?(单选,填涂字母)
A.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推动
C.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D.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
2024-04-12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世变则备变,面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不同时代的人们做出了反应。

材料一: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的界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等同),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

材料三:“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3年)

材料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2023年3月15日)

1.材料一中“这个年份”成为“时代的界标”是因为(单选,填涂字母)
A.中华文明开始起源B.国家形态开始形成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上“海防折”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实现“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的主要途径。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 “世变”与“备变”这一历史运动?
2023-04-14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